诚惶诚恐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点击听诚惶诚恐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联合
基本
臣下给君主奏章中所用的客套话,表示小心谨慎,惶恐不安。
古义
原为封建时代奏章中的套语,表示慑于君王的威严,极其小心谨慎,以至于惶恐不安。
今义
今泛用以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诚:实在,的确。
惶:害怕。
诚:实在,的确。
恐:畏惧。
用法提示
含讽刺意;有时含诙谐意味。
例  句
1. 在接受这份荣誉奖项时,我诚惶诚恐,深知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
2. 面对领导的提问,我诚惶诚恐地回答,生怕有任何疏漏或误解。
成语故事
在《后汉书·杜诗传》的记载中,我们了解到一个关于杜诗的故事。杜诗,一位汉代时期的杰出人才,自幼便勤奋学习,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因此,他得到了皇帝刘秀的赏识,并被任命为南阳太守。在担任太守期间,杜诗全心投入工作,致力于改善民生和治理地方,赢得了百姓的普遍赞誉和尊敬。然而,他内心却深感自责,认为自己并未完全履行好职责,未能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因此,他主动向刘秀上书,请求将自己降职为县令。在这封奏章中,杜诗写道:“我未能妥善地牧养百姓,履行职务未达到预期效果,长久地占据着这个职位,却让那些有功之臣心生不满,我对此深感惶恐和不安。”这段话充分表达了他对自己工作的谦虚态度和对君王及功臣们的敬畏之心。后来,“诚惶诚恐”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最初是臣子在给君王上奏章时常用的表达,既表达了对君王的尊敬和服从,又透露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如今,这个成语已经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处理事务时极端小心、谨慎,甚至到了恐惧不安的程度。有时也写作“诚惶诚惧”,意思相近。
同义异形
词组
诚惶诚惧
诚恐诚惶
出  处
臣冲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汉·许冲·《上说文解字书》
引  证
1.
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 现代·郭沫若·《北伐途次》·二一
2.
干渎天威,臣谨诚惶诚恐,稽首顿首。 明·高明·《琵琶记·丹陛陈情》
3.
姑娘,你问到这里,我安骥诚惶诚恐,愧悔无地,如今真人面前讲不得假话。 近代·文康·《儿女英雄传》·八回
4.
当他轻飘飘地跟着专差冲出小客栈的大门,诚惶诚恐地踏进省政府的大门时,他发觉自己手里还捏着一双筷子。 现当代·林淡秋·《马逢伯》
5.
臣轼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宋·苏轼·《再上皇帝书》
6.
圣主万岁,愚臣一心,谨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一
7.
倘遂犊舐之私,终矢雀衔之报。诚惶诚恐,稽首顿首。 清·李汝珍·《镜花缘》·六七回
8.
心里忐忑不定,诚惶诚恐地跟在她们后面。 现代·郁达夫·《迷羊》·一
9.
北屋厅里的门里门外,站了一片仆人、丫头、听差、老妈子、厨子,诚惶诚恐地望着白景琦。 当代·郭宝昌·《大宅门》·三六
10.
这个徐某当然是个典型的遗老遗少了。唯其那副诚惶诚恐小心翼翼的”臣子“面貌到处晃动于字里行间,也就从另一方面,留下了一些比较翔实的记载。 当代·秦牧·《逛东陵》
11.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诗传》
12.
是祸,是福?她诚惶诚恐。 当代·古华·《芙蓉镇》·第三章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