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庐江太守刘勋坐拥重兵,对吴国的孙策形成了明显的威胁。孙策为应对这一局势,精心策划了一个计策,企图诱使刘勋出兵攻打上缭。然而,魏国曹操的智囊刘晔洞察了孙策的意图,他向刘勋谏言:“上缭之地虽小而城池坚固,护城河深广,非旦夕之间能轻易攻取。若久攻不下,我军必会疲惫不堪,届时孙策定会趁机乘虚而入,攻击我方空虚之处。届时,我军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进退两难。若将军执意出兵,恐将大祸临头。”刘晔的话警示刘勋要谨慎行事,但刘勋却置若罔闻,坚持出兵上缭,结果如刘晔所料,遭遇了惨重的失败。
这就是成语“乘虚而入”的由来,原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的空虚和疏忽发动攻击。现在则泛指抓住对方的弱点或空隙,趁机采取行动。这个成语有时也被称作“乘隙而入”或“
趁虚而入”,意义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