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山倒海
[pái shān dǎo hǎi]
点击听排山倒海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联合
基本
推开大山,翻转大海。形容力量强大,气势猛烈,不可阻挡。
排:推开。
山:高山。
倒:翻倒。
海:大海。
用法提示
含赞叹意。
易错点
"排山倒海"的"倒"读dǎo,是三声。
例  句
1. 当他发表演讲时,他的激情和雄辩如排山倒海般席卷整个会场,令人为之动容。
2. 洪水来袭时,那排山倒海般的冲击力让一切阻挡在它面前的障碍物都显得微不足道,最终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成语故事
“排山倒海”原作“回山倒海”。袁山松,东晋陈郡阳夏人。少有才名,博学能文,在他写的《后汉书》中,有一段记载东汉最后一位皇帝献帝的事迹。献帝在位三十一年,起初受制于董卓,后曹操以援救汉室之名讨伐董卓。接著曹操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得势后,渐次削弱诸雄的权力,手握国家大权,他架空献帝,势力日渐强大,以“回山倒海”般的巨大力量,把政权移转到自己手中。袁山松认为,曹操以仿效尧、舜禅让的美名,逼献帝授权,实为窃国,与盗贼无异,毫无仁义可言。后来“排山倒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力量巨大,气势壮阔。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移山倒海
雷霆万钧
翻江倒海
搅海翻江
掀天揭地
势不可当
翻天覆地
翻山倒海
气势磅礴
浩浩荡荡
汹涌澎湃
反义词
风平浪静
偃旗息鼓
同义异形
词组
回山倒海
回山转海
出  处
然因其利器假而不反,回山倒海,遂移天日。
晋·袁山松·《后汉书·献帝》
引  证
1.
自古合天下于一者,必以拨乱之志为主。志之所向,可以排山岳,倒江海,开金石,一念之烈,无能御之者。 唐·吕温·《汉舆地图序》
2.
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宋·杨万里·《诚斋集·四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与大儿议秋凉一出游山》·诗
3.
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 现代·朱德·《辛亥革命杂咏》
4.
林凤翔统率各路人马,如排山倒海赶过来,势不可当。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二八回
5.
广陵之潮,为海内奇观,其来也,排山倒海。 明·叶向高·《范太翁七十寿序》
6.
仿佛有一股看不见的风暴席卷而来,仿佛滔天的巨浪向前扑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向前涌。 当代·茹志鹃·《静静的产院》
7.
然后是绿色的车身,排山倒海地冲过来。 现代·汪曾祺·《羊舍一夕·夜晚》
8.
一个人的声音是轻微无力的,十万人的集体声音便要响彻云霄,有着排山倒海的气概了。 现代·邹韬奋·《民众歌咏会前途无量》
9.
虽一时贵权气焰势力排山倒海不屈也。 宋·陈师道·《刘道原画像赞》
10.
耳中只听得排山倒海的风声,园中树木的摧折声,门窗砰硼的开关声。 清·曾朴、金天翮·《孽海花》·二五回
11.
千万青年所反映的伟大时代的要求,这种排山倒海的巨潮,是任何顽固势力所不能抵挡得住的。 现代·邹韬奋·《抗战以来·自动奋发的千万青年》
12.
大風一起天茫茫,排山倒海不可當。 清·沈用济·《黄河大风行》
13.
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 北齐·魏收·《魏书·高闻传》·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