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为了守护城池,人们会在城门周围挖掘一条护城河,并蓄满清水,以此作为一道天然防线,阻止敌军的侵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座城池便是如此,它平静地坐落在那里,城门外的护城河清澈透明,鱼儿在其中畅游。
然而,有一天,平静被打破了。城门处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势凶猛,直逼城楼。这时,一条鱼儿发现了这个异常,它看到火势蔓延,惊慌失措地游动起来,并大声地呼喊:“城门失火了,大家快跑啊!”
但其他鱼儿却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它们觉得城门处的火势离自己还远,不必过于惊慌。只有那条警觉的鱼儿在不停地游动着,试图引起同伴们的注意。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出了它们的想象。很快,城中的居民们为了灭火,纷纷来到护城河边取水。他们拿着各种器具,舀起河水,冲向城门。在人们的努力下,火势很快得到了控制,但护城河的水也几乎被取干。
当护城河的水被取干后,那些原本自由自在的鱼儿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们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而遭遇了灭顶之灾。这条警觉的鱼儿虽然试图提醒同伴们,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这个悲惨的结局。于是,成语“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便流传下来了,也称“
殃及池鱼”、“池鱼之殃”、”城门鱼殃”,用来比喻因为受到连累而遭受损失或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