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曹魏官员王修为人正直,先后在曹操帐下担任司金中郎将,后升为魏郡太守。他治理地方时惩治豪强、赏罚分明,减轻人民的赋税,深得百姓的爱戴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王修向曹操建议:“修闻枳棘之林,无梁柱之质;涓流之水,无洪波之势。是以在职七年,忠谠不昭于时,功业不见于事,欣于所受,俯惭不报,未尝不长夜起坐,中饭释餐。何者?”这段话中,王修用“枳棘之林”和“涓流之水”来比喻自己的才能和地位,委婉地表达自己在职七年还没有得到升迁。曹操在看这封信后,回了一封《与王修书》给他,信中写道:“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曹操认为他修身养性、品行高洁,名声传遍了整个州府,他的忠诚与才能都成为世人的美谈,赞誉王修名副其实,远超出一般人。不久后,曹操便升王修为魏郡太守。这就是成语“名实相副”的由来,表示名声或名称跟实际相符合。也作“名副其实”“名符其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