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实相副
[míng shí xiāng fù]
点击听名实相副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主谓
基本
名声和实际一致。
名:名字;名称。
实:实际;事实。
相:互相。
副:符合。
例  句
1. 这家餐厅以其精致的菜品和优质的服务而闻名,真正做到了名实相副,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
2. 这位科学家以其卓越的成就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被誉为“科学界的巨星”,可谓名实相副
成语故事
东汉曹魏官员王修为人正直,先后在曹操帐下担任司金中郎将,后升为魏郡太守。他治理地方时惩治豪强、赏罚分明,减轻人民的赋税,深得百姓的爱戴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王修向曹操建议:“修闻枳棘之林,无梁柱之质;涓流之水,无洪波之势。是以在职七年,忠谠不昭于时,功业不见于事,欣于所受,俯惭不报,未尝不长夜起坐,中饭释餐。何者?”这段话中,王修用“枳棘之林”和“涓流之水”来比喻自己的才能和地位,委婉地表达自己在职七年还没有得到升迁。曹操在看这封信后,回了一封《与王修书》给他,信中写道:“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曹操认为他修身养性、品行高洁,名声传遍了整个州府,他的忠诚与才能都成为世人的美谈,赞誉王修名副其实,远超出一般人。不久后,曹操便升王修为魏郡太守。这就是成语“名实相副”的由来,表示名声或名称跟实际相符合。也作“名副其实”“名符其实”等。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
名实相符
反义词
名不副实
有名无实
徒有虚名
同义异形
词组
名实相符
名实相称
名副其实
出  处
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司马法》;鸿豫亦称文举奇逸博闻。
汉·陆粹·《为曹公与孔融书》
引  证
1.
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既表贞固之诚,亦所以名实相副也。 北朝北齐·魏收·《魏书·于忠传》
2.
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 东汉末年·曹操·《与王修书》
3.
文举(孔融)盛叹鸿豫(郗虑)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七〇
4.
(卿等)若能理化有声,名实相副,必有超擢,终不食言。 唐·张九龄·《敕处分县令》
5.
科举所以求贤,必名实相副。 清·张廷玉等·《明史·黄泽传》
6.
原籍新西兰、在中国居住了数十年的艾黎老人,曾称凤凰和福建长汀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倒也名实相副。 当代·凌宇·《沈从文传》
7.
蔡锷语老人道:“地号松坎,果然名实相副,但我军留住此间,老翁不如归休,免得多劳。” 近代·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第六六回
8.
从此孝穆的竹刻震动了西方艺坛,各刊物纷载其事,这个荣誉,确是名实相副。 当代·郑逸梅·《运刀如笔,浑成自然》
9.
顷岁,国家有事于郊庙,幸得奏赋,待制于集贤,委学官试文章,再降恩泽,乃猥以臣名实相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 唐·杜甫·《进封西岳赋表》
10.
国初有保举之令,凡保举孝廉人材及山林隐逸,礼部行其地方官,察果名实相副者,上之礼部,转咨吏部用,其后皆吏部行而礼部掌岁贡焉。 清·傅维鳞·《明书·选举志二》
11.
刘邵认为由于个人的局限,要使人物评议能恰如其分,真正做到名实相副,并不容易。 当代·胡守为·《汉魏的浮华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