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齐国贤士颜斶被齐宣王召见。他并未如常人般趋前拜见,此举引来了宣王近侍的责备,认为他对王不敬。然而,颜斶借此机会与齐宣王深入探讨了“王与士,谁更为尊贵”的问题。
齐宣王自诩国土辽阔,天下英才尽归其麾下,四方诸侯无不臣服,欲求之物皆能如愿,故以为王为最尊贵者。然而,颜斶以古之尧舜禹汤等明君为例,他们皆因礼遇士人、广纳良言而功成名就,从而指出国君应尊士重道,而非以常求谏为耻。
宣王听后,深感颜斶之论深刻,自愧不如,并慨叹道:“君子岂可轻侮?我今日之举,实乃自取其辱。愿先生收我为徒,教我以道。”然而,颜斶却婉拒了宣王的丰厚爵禄,选择了保持自己的清高与独立。
此后,有人评价颜斶道:“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此言意指颜斶深谙知足之道,他摒弃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回到最初的质朴与纯真,以平民之身终其一生,从而避免了可能带来的侮辱与纷争。
成语“归真返璞”便由此而来,意指摒弃世俗的繁华与浮华,回归到最初的本真与质朴,这是一种对人性深刻理解和追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