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在成功灭掉吴国后,乘胜追击,挥师北上,渡过淮水,与中原的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并向周元王献上贡品以示敬意。周王派遣使臣,赐予祭祀用的肉,并正式封勾践为“侯伯”,从而确立了越国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此后,越国迁都琅琊,各国诸侯纷纷前来朝贺,勾践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为了表彰功臣,勾践论功行赏,将范蠡封为上将军。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人。他出身贫寒,却博学多才。然而,在当时的楚国,贵族垄断了政治,范蠡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无人赏识。同样满腹经纶的文种也只能在宛地担任地方长官。两人相识后,彼此欣赏,结为至交,并一同离开楚国,投奔越国。勾践对他们二人十分器重,视为重要的谋士。然而,勾践并未听从范蠡的劝告,执意出兵攻打吴国,最终陷入困境,被吴王围困在会稽山。在绝境中,范蠡向勾践提出了投降吴国以保存实力的建议。勾践采纳了范蠡的计策,命文种守国,自己则带着范蠡入吴为质。在吴国为奴的三年里,范蠡忍辱负重,多次巧妙策划,帮助勾践脱离险境。回到越国后,他与文种一同制定了兴越灭吴的九项策略,共同为越国的强盛付出努力。其中一项便是美人计,范蠡亲自到民间寻找合适的人选,最终发现了正在河边浣纱的西施。西施深明大义,愿意为越国献身吴王。在吴国期间,她不断为越国传递消息。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使越国强盛起来,成功灭掉吴国,报了会稽之仇,并最终成为中原的霸主。范蠡被封为上将军,但他深知盛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对勾践的为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心机深沉、猜忌心重。因此,范蠡决定激流勇退。他向勾践辞官,但勾践并未答应。于是,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带着西施和家眷悄然离去。在离开之前,他给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劝文种离开越王。然而,文种终究无法放下功名利禄,最终被勾践赐剑自杀。范蠡离开后,化名鸱夷子皮,带着家眷和门徒来到齐国,在海边定居。他们开垦荒地、引海水煮盐,经过辛勤的努力,短短几年便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当地的富豪。但范蠡对金钱看得很淡,他仗义疏财、造福乡里,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范蠡的美名传到了齐王的耳中,齐王任命他为相国。然而,他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因此在齐国担任相国三年后,便归还了相印并将全部家产散尽,悄然离去。离开齐国后,范蠡举家迁往陶地(今山东省境内),并改名为陶朱公。陶地地理位置优越、商贾云集,非常适合经商。范蠡在此定居后,除了从事农业外,主要精力放在了经商上。他善于分析信息、制定策略,在商界取得了巨大成功,积累了巨额财富。当地人将陶朱公奉为财神,商人们对他更是敬佩不已。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他三次功成身退、始终淡泊名利和财力,是一位罕见的智者。他被誉为中国商人的圣祖。大约在公元前448年,范蠡无疾而终,享年近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