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里阳秋
[pí lǐ yáng qiū]
点击听皮里阳秋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偏正
基本
指对人对事有中肯的评论,不直接说出来,却能令人感到含蓄着或褒或贬的意思。
今义
后指对人对事有中肯的评论,不直接说出来,却能令人感到含蓄着或褒或贬的意思。
皮:表面的,肤浅的。
阳秋:即“春秋”,孔子修《春秋》,意含褒贬,因避晋简文帝母郑后阿春的讳“春秋”而改称“阳秋”。
例  句
1. 他虽然表面上对这件事保持中立,但皮里阳秋,心里早已有了明确的判断。
2. 公司会议上,他皮里阳秋地审视着每个提案,虽然没有直接表态,但大家都明白他的立场。
3. 尽管他皮里阳秋地保持沉默,但他的眼神却透露出对这场比赛的深深担忧。
成语故事
“皮里春秋”这一成语正是源于褚裒的故事。桓彝见到褚裒后,对其内在的品质深感赞叹,用“皮里春秋”来形容褚裒虽然表面上不显露什么,但内心却自有褒贬、明辨是非。这个成语后来便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有主见、有褒贬,但不在外表上显露出来。
褚裒的清廉和简朴更是令人敬佩。他身处高位,却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这种高尚的品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难得。他担心人们会说他依靠皇后的势力专权,因此多次请求离京任职外地,这种谦逊和谨慎也显示出了他的高尚品质。
“皮里春秋”或“皮里阳秋”这一成语的流传,不仅体现了褚裒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东晋时期士人的一种精神风貌。他们追求内心的坚定和正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皮里春秋
指桑骂槐
反义词
直言不讳
心直口快
开门见山
同义异形
词组
皮里春秋
阳秋
出  处
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战国末期·荀子·《荀子·礼论》
引  证
1.
所谓胸中丘壑,皮里阳秋,盖自英妙时,固已沉着痛快矣。 宋·张元干·《芝林居士赞》
2.
胸中褒贬,曰皮里阳秋。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事物譬类》
3.
作桓茂伦(彝)云:“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下》
4.
枉是胸中无块垒,可能皮里有阳秋。 宋·宋庠·《元宪集·-一·休日》
5.
芜陋文字辱一览,谢谢,未知似为文理否?愿无皮里阳秋,而直论其非,则素望足矣。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一·答小宅生顺问》·六十一条(其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