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目相待
[guā mù xiāng dài]
点击听刮目相待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偏正
基本
去掉旧的看法,改用新的眼光看待。指对有显著进步的人或事物不再用老眼光看待。
刮:擦拭。
目:眼睛。
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待:对待。
例  句
1. 几年未见,他的变化令人刮目相待,从一个青涩的学生成长为了一名成熟的专业人士。
2. 经过一番努力,她的成绩提升显著,让老师们都刮目相待
3. 那家公司在过去几年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如今已经让人刮目相待,业绩大幅提升。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他15岁从军,跟着姐夫邓当,追随“小霸王”孙策南征北战。邓当死后,他接替姐夫领兵,由于治军严谨,屡建奇功,在辅佐孙策的弟弟孙权的过程中,征伐黄祖,参加赤壁大战,拒曹攻皖,战功卓著,深得孙权的赏识。先后任别部司马、横野中郎将、虎威将军。行伍出身的吕蒙,最初文化水平很低,每次陈述军情,常常口授其词,由他人记录后,作为上奏的文书。为此,孙权曾劝他说:“你如今已经做了将军,不能不读书学习。”吕蒙却不以为然,常以军务繁忙为托辞。孙权说:“我并不是让你成为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你再忙还能比我忙吗?我坚持读书,很有收获。”吕蒙这才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利用戎马倥偬的间隙发奋读书。数年后,接替死后的周瑜到陆口,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嘉鱼陆溪口,领兵的鲁肃在赴任时路过吕蒙的军营。鲁肃出身士族,内心有些轻视吕蒙,曾想一过了之。有人劝谏鲁肃:“吕将军功名日益显著,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他,您应该去拜访他。”
于是鲁肃来到吕蒙的军营。酒喝到尽兴的时候,吕蒙问鲁肃:“您肩负国家重任,与占据荆州的关羽邻近,将采用什么计策谋略,以防备预料不到的事情呢?”鲁肃随口便答:“看情形随机应变。”吕蒙严肃地说:“现在吴蜀虽然联盟,而关羽占据荆州,总是吴国心腹之患,计策怎能不预先设定呢?”接着他给鲁肃提出了五条计策,鲁肃听后大惊,随即恭敬地走下席位,走近吕蒙,轻拍着吕蒙的肩说:“吕子明,我不知道您的谋略竟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你再也不是原来那个有勇无谋的阿蒙了。”吕蒙笑着回答说:“分别二天,就应该重新认识,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17年,鲁肃病死,临终向孙权举荐吕蒙,接替自己到陆口就任都督。吕蒙果然不负众望,三年后,用计袭取了荆州,逼得关羽败走麦城。吕蒙一生对吴国最主要的贡献,就是策划和主持了夺回荆州的战役,为吴国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是与他勤于读书,发奋学习,从而胆识大增,谋略出奇,密不可分的。通过学习,吕蒙的人格也有提高,他关心部属,善待俘虏,举荐不计私怨,深受部下拥戴,这才有了袭取荆州的胜利,并被封为孱侯。但不久旧病复发,不治而死,死时年仅42岁。临终前,吕蒙嘱咐家人,将所有的赏赐全部上缴国家,丧事务必简单节约。孙权后来多次提到此事,深感钦佩。
关于吕蒙读书学习的故事,通晓古今的毛泽东,是给予肯定的。他在1958年9月视察安徽时,对同行的人说:“吕蒙是行伍出身的,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奋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蒙传》。”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情况与50年代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依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仍然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惟如此,我们这支军队才能永远令世人刮目相待。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刮目相看
拭目以待
反义词
不屑一顾
视同一律
同义异形
词组
刮目相看
出  处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西晋·陈寿·《三国志·吕蒙传》·​ 五四
引  证
1.
三四年来,伯恭规模宏阔,非复往时之比,敬夫、元晦已朗在下风矣,未可以寻常论也。君举亦甚别,皆应刮目相待。 宋·陈亮·《与吴益恭安抚书》
2.
只有航空救国较为别致,是应该刮目相看的。 现代·鲁迅·《伪自由书·航空救国三愿》
3.
徐阮邻师以名孝廉出宰秦中,大吏皆刮目相待。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徐阮邻师诗》
4.
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 近代·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