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堂皇”这个词汇是由“冠冕”与“堂皇”两部分组成。
“冠冕”这个词语源自《三国志》中的记载。在书中,隐士司马徽发现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庞统的非凡才华。一次,庞统拜访司马徽时,正值司马徽在树上采桑。于是庞统坐在树下与其畅谈,直至夜幕降临。司马徽对庞统的谈吐深感赞赏,因此赞誉他为南州之士中的“冠冕”。这一美誉使得庞统逐渐崭露头角,最终他获得了刘备的青睐,并与诸葛亮一同担任要职。
而“堂皇”一词则源自《汉书》的叙述。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渭城县令胡建以正直无私、嫉恶如仇著称。他与军中的走卒关系紧密,但当时的监军御史将军却贪图私利,胡建认为这严重违反了军纪,必须予以严惩。他告知走卒:“谁不守军纪就抓谁,该斩谁就斩谁。”在选拔兵马的那天,监军与其他军官坐在堂上,胡建带着走卒前来拜见后,他直接指向监军说:“抓他!斩了他!”走卒随即将监军拿下,并当场斩首。
后来,这两个词语结合成了“冠冕堂皇”,有时也写作“堂皇冠冕”,用来形容外表上庄重而体面的样子,或是形容某种行为或言辞公开、正大光明,但有时也含有讽刺意味,暗示表面上的庄重体面之下可能隐藏着其他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