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的第八十八卷,即《蒙恬列传》中,详细记载了蒙恬及其弟蒙毅的英勇事迹。这两位都是秦国举足轻重的功臣,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与重用。然而,当秦始皇去世后,胡亥即位为秦二世,他却听信了奸臣赵高的谗言,下令让蒙毅自杀。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死亡命令,蒙毅展现出了非凡的气节与智慧。他向传达命令的使者陈词道:“历史上有许多教训值得借鉴,比如秦穆公错杀了三位贤臣,还冤枉了百里奚,结果他得到了‘缪’这样带有贬义的谥号;秦昭襄王错杀了白起;楚平王杀害了伍奢;吴王夫差则处死了伍子胥。这四位君主,都因错杀忠臣而遗臭万年,被天下人指责为昏庸无道,最终他们的国家也因此而衰败,被其他诸侯国所吞并。请使者大人三思而后行,切莫让秦国重蹈覆辙,滥杀忠良啊!”
然而,使者深知胡亥的心意已决,无法更改,最终还是执行了命令,杀害了蒙毅。
后来,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研读《史记》时,对这段历史中的“籍于诸侯”进行了注解,指出这些昏君因滥杀忠臣而恶名远扬,声名在整个诸侯国间都极为狼藉。由此,“声名狼藉”这一成语逐渐流传开来,用以形容一个人的名声极其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