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
[chū chū máo lú]
点击听初出茅庐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述宾
基本
指诸葛亮离开隐居的南阳茅屋,辅佐刘备,和曹操第一次交锋,就打了胜仗。
比喻
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
古义
原指诸葛亮结束隐居生活辅佐刘备,初次与曹军交锋就得胜而归。
今义
现多指年轻人刚刚进入社会,初次走上工作岗位,还不成熟。
初:开始时,开始的部分。
出:从里面到外面。
茅庐:用茅草盖的屋,泛指草屋。
用法提示
用于刚出道。
例  句
1. 尽管他只是初出茅庐的新手演员,但他凭借天赋和勤奋,很快就在舞台上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掌声。
2.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她面对市场的波动和竞争的压力,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坚韧和创新精神。
3. 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虽然初出茅庐,但他的研究成果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预示着他未来在科学领域的辉煌前景。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争夺天下,他三次去请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后来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开始的时候关羽、张飞等人很不服气,他们对刘备说:“诸葛亮年纪轻轻,能有多大本事!您过分敬重他了!到现在没看见他起多大作用!”刘备回答说:“我有了诸葛亮,就好像鱼得到水一样。两位兄弟不要再多说了。”
  不久,曹操派夏侯惇带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攻打刘备,曹军已逼近博望城。当时刘备兵力很少,情况非常危急。他召集关羽、张飞等将领,商量迎战的对策。张飞发牢骚说:“哥哥为什么不让诸葛亮去对付?”刘备请来诸葛亮,诸葛亮说:“让我调兵遣将,恐怕关、张二人不服。”于是刘备就把宝剑和帅印交给了诸葛亮,一切由他指挥。
  诸葛亮有了指挥作战的军权,便召集众将听令。诸葛亮命令关羽带兵一千人,埋伏在博望城左边的豫山上,敌军来时可放过不打,望见南面起火时,就出兵截杀,烧毁曹军后队粮草。命令张飞领一千士兵,去博望城右边山谷中埋伏,望见南面起火,就向博望城方向进攻,把曹军囤积的粮草烧掉。命令关平、刘封带领五百士兵,准备好放火用的东西,在博望坡后两边等候,曹军一到,立即放火。命令赵云做前锋,边战边退,引诱敌人。最后让刘备亲自带领一支军队,驻扎在博望山下,敌军到时就弃营退走,看见火起,回军冲杀。诸葛亮分派完以后,众将都疑惑不解。关羽说:“咱们先按他的计策去办,打不赢再跟他算账!”于是,众将都按令行动。
  夏侯惇带领曹军扑向博望,他分派一半精兵做前锋,剩下的在后面押运粮草。这天晚上,夏侯惇借着月光看见赵云的兵马,哈哈大笑说:“有人说诸葛亮会用兵,如今他让赵云这点人马作前锋,就好像让羔羊和虎豹争斗。今天我一定能够活捉刘备、诸葛亮!”于是他亲自与赵云交战,赵云假装败走,夏侯惇率军紧追。曹将韩浩对夏侯惇说:“赵云是诱敌之计,可能会有伏兵。”夏侯惇回答说:“敌军这点兵马,即使是有十面埋伏,我也不怕!”他不听劝告,一直追到博望坡。突然一声炮响,刘备领兵迎战,夏侯惇笑着对韩浩说:“这就是他们的伏兵,有什么可怕的呢!今晚不打到新野,决不收兵!”战了几个回合,刘备和赵云一起退走。
  到了深夜,天空浓云密布,没有月色,又刮起大风来。夏侯惇只顾催军追赶,不觉追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路边都是芦苇。曹将于禁对夏侯惇说:“这里道路狭窄,两旁草木丛生,我们要防备敌人火攻。”夏侯惇猛然醒悟,忙下令立即后撤,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话音未落,背后喊声震天,火光四起,道路两旁的芦苇即刻燃烧起来,风大火猛,曹军乱成一团,烧死的、自相践踏死的,不计其数。赵云回兵冲杀,夏侯惇冒着烟火逃走。曹将李典收兵后退,被关羽截住冲杀,只好夺路而逃。于禁见后路粮草被烧,就投小路奔逃。曹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正遇张飞。张飞一枪刺死夏侯兰,韩浩夺路而逃。天亮以后,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诸葛亮得胜收兵回营,关羽、张飞二人叹服地说:“诸葛亮真是英杰呀!”
近反义词
出  处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三九
引  证
1.
钱镠奋勇当先,只一合便把王郢擒下,杀退众贼。此是初出茅庐第一功也。 明·周清原·《西湖二集》·一8
2.
这是他(贝去戎)初出茅庐第一桩燥脾之事。父母听见,称赞不了。 明末清初·李渔·《十二楼·归正楼·一》·84
3.
署院一听他问这两句话,便知道他初出茅庐,不懂得什么。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一九
4.
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 现代·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四节
5.
先收漆货两番利,初出茅庐第一功。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五
6.
年轻人初出茅庐想事单纯该当原谅,多长几岁多经一些世事以后办事就会周到细密了。 现代·陈忠实·《白鹿原》·三章
7.
那傻小子是“初出茅庐”,我们准可以扫光他! 现代·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8.
当年他是一个文坛巨子,而我呢,却是初出茅庐的一个小兵呢。 现代·臧克家·《老舍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