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之音
[zhèng wèi zhī yīn]
点击听郑卫之音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偏正
基本
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雅乐,曾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
今义
后用以指淫靡不振的音乐。也指靡丽的文风。
郑: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新郑一带。
卫:周朝国名,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
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
音:音乐。
例  句
古代的音乐中,郑卫之音以其婉转悠扬的旋律而闻名,令人陶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和卫国(今河南中部与东部地区)早期是商民族聚居区。武王伐纣灭商后,将其一分为二,分别建立诸侯国,以监视殷商遗民,防其作乱。
郑卫地区的人民承袭了商族祖先崇尚自由、喜爱享乐的性格特征。他们任性放纵,大胆追求爱情,喜欢用音乐舞蹈来抒发个人感情。因此《诗经》中郑、卫两国保存了丰富的民间音乐,有 31 篇,约占五分之一。在一些反映民俗生活的诗篇中,常有对男女互赠礼物、互诉衷肠的爱情场面的描写,隐隐透露出一股浪漫气息,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最初,人们对于两国音乐并无褒贬,《史记》中就曾有过季札听音赏乐的故事。季札曾奉命出使鲁国,他希望能欣赏周朝的乐舞。鲁国便请来乐师为他演奏。听完卫风后,季札赞叹卫风之美:“如此优美!如此深沉厚重!虽遭坎坷而其精神不陷于困顿颓唐,我听说卫康叔、卫武公的德行就是如此,这是《卫风》的歌曲吧?”后来又听到《郑风》,季札忧虑地说:“歌声的细琐反映出其国政令苛细,人民难以忍受,这个国家恐怕要率先灭亡吧?”
从季札的感受来看,郑卫两国音乐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充分反映了当地民风民俗,也表现出了当地人民的性格特征。可是后来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开始维护并力求恢复雅乐,郑卫之音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卫国南子是宋国的公主、卫灵公的夫人。孔子周游到卫国,南子提出要见孔子,孔子推托不掉只能相见。见面后南子对孔子赞赏不已,当即施之以大礼,因动作热情急切,连佩戴在身上的玉器都相互撞击,发出了悦耳的声音。而孔子却吓了一跳,立刻辞别佳人南子,急匆匆离开了卫国。由此,卫国人的放纵和孔夫子的克己自律可见一斑,而孔子批判郑卫音乐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后来,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国主魏文侯,不喜欢听雅乐。他对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我毕恭毕敬地听古乐,却一听就想睡觉;我听郑卫之音,却越听越开心,不知疲倦,这是为什么呢?”子夏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深受孔子影响。他严肃地跟魏文侯说:“古乐中蕴含着先贤们参透的世间大道,若不能理解,自然难以欣赏它的玄妙。而您听这些妖冶的音乐不知疲倦就是传说中的溺音,它只能促使您贪图享乐,丧失意志。长此以往,对您和国家都是危险的啊!”
成语郑卫之音就出自于魏文侯与子夏的这段对话之中。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靡靡之音
亡国之音
濮上之音
郑卫之声
同义异形
词组
郑卫之声
出  处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礼记·乐记》
引  证
1.
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梁孝元在藩邸时,撰《西府新文史》讫,无一篇见录者,亦以不偶于世,无郑卫之音放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
2.
市巷之语,郑卫之音,未尝一经于耳。 明·刘元卿·《贤奕编·家闲》
3.
雅正之乐微,乃有郑卫之音。 宋·陆游·《长短句序》
4.
盛狗马之饰,营郑卫之音,南亩废而不垦,讲诵阙而无闻。 唐·房玄龄、褚遂良等·《晋书·范宁传》
5.
〔光武〕身衣大练,色无重采,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循吏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