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水工修渠之名,排挤客卿,求秦皇下令驱逐所有客卿,客卿李斯向秦王呈上了一篇《谏逐客书》。
李斯首先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广纳贤士为例,强调了重用客卿的重要性。随后,他列举了秦王的种种爱好,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等无一不是来自其他诸侯国。李斯在奏章中写道:“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意思是:陛下不看人能否重用,不考虑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的人就要求其离开,只要是客卿就被驱逐。这样看来,您所重视的是女色、音乐、珠宝、美玉,轻视的是百姓啊。秦王读了李斯的奏章后,深感惭愧,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后来,这个故事便延伸出成语“不置可否”,也作“未置可否”“不加可否”等,形容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不明确表示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