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白话长篇小说《樵史通俗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明朝末年,陕西延安府的李守忠之孙李鸿基,与他的侄子李过,皆是文人笔下难以寻见的英豪。两人天性桀骜,不喜欢埋首于书卷之中,反而酷好武艺,热衷于轮枪弄棒,常常相互演习厮打,每次交锋都是空拳交手,各不相让,誓要分出高下。
后来,他们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刘国龙,三人一见如故,结为兄弟,共同谋划未来。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学习武艺,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关帝庙前,三人举行结拜仪式时,李鸿基更是展现出惊人的力量,他轻松举起了重达七十三斤的铁香炉,这一壮举让在场的道士们惊叹不已,纷纷称赞其神力。
后来,“各不相让”这个成语逐渐从这段故事中衍生出来,被广大人民用来形容发生矛盾、争执或对立的双方,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或立场,互不相让,决不退缩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