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不相让
[gè bù xiāng ràng]
点击听各不相让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主谓
基本
谁也不肯让谁。
比喻
比喻发生矛盾、争执或对立的双方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或立场,不愿做出退让。
各:各自。
不:表示否定的意义。
相:互相。
让:谦让;把方便和好处给别人。
例  句
1. 在辩论赛中,双方选手各不相让,都试图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
2. 兄弟姐妹们为了争夺家族遗产,各不相让,闹得不可开交。
成语故事
清初的白话长篇小说《樵史通俗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明朝末年,陕西延安府的李守忠之孙李鸿基,与他的侄子李过,皆是文人笔下难以寻见的英豪。两人天性桀骜,不喜欢埋首于书卷之中,反而酷好武艺,热衷于轮枪弄棒,常常相互演习厮打,每次交锋都是空拳交手,各不相让,誓要分出高下。
后来,他们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刘国龙,三人一见如故,结为兄弟,共同谋划未来。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学习武艺,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关帝庙前,三人举行结拜仪式时,李鸿基更是展现出惊人的力量,他轻松举起了重达七十三斤的铁香炉,这一壮举让在场的道士们惊叹不已,纷纷称赞其神力。
后来,“各不相让”这个成语逐渐从这段故事中衍生出来,被广大人民用来形容发生矛盾、争执或对立的双方,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或立场,互不相让,决不退缩的情境。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互不相让
反义词
你谦我让
拱手让人
同义异形
词组
各不相下
出  处
这叔侄两个不喜欢读书,酷好轮枪弄棒,演习厮打,空拳交手,各不相让。
清·江左樵子·《樵史通俗演义》·二一回
引  证
1.
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
2.
于是两方明争暗斗,各不相让。 近现代·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3章
3.
究竟德国人害德国人在不在审判范围之内呢?……两方面争得各不相让,而时钟已过一点。 现代·萧乾·《人生采访·由伦敦到法兰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