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钓徒
[yān bō diào tú]
点击听烟波钓徒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偏正
基本
指痴迷于钓鱼的人。
古义
原为唐代张志和(又号“玄真子”)弃官不仕,恋钓不归,自称“烟波钓徒”。
今义
后借指隐居江湖不愿做官的人。
烟:烟状物;云气;雾气。
波: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
钓:钓鱼。
徒:人。
用法提示
含诙谐意。
例  句
1. 烟波钓徒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智慧和自在,他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不问世事,只与山水为伴。
2. 在这片碧波荡漾的湖畔,他常常独自垂钓,仿佛成为了一位真正的烟波钓徒,享受着自然与宁静。
3. 他虽然才华横溢,但更喜欢远离尘嚣,自诩为烟波钓徒,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成语故事
张志和,这位来自婺州金华的才子,字子同,原名龟龄。他的父亲张游朝精通庄子和列子的学说,曾为《象罔》和《白马证》等篇章提供了有力的注解。而张志和的诞生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他的母亲在梦中见到枫叶落在腹部,随后便诞下了他。十六岁那年,张志和凭借自己的才华,一举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他向唐肃宗献上自己的策略,得到了肃宗的极高赞赏和重视,被任命为翰林待诏,并授予了左金吾卫录事参军的官职,因此也获得了皇帝赐予的新名字。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波折。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张志和被贬为南浦尉。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朝廷的赦免,得以返回故乡。但此时,他的亲人已经离世,这让张志和深感悲痛,于是他决定不再踏入仕途,而是选择了隐居江湖,自称为“烟波钓徒”。
在隐居的日子里,张志和写下了《玄真子》一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号。此外,他还创作了《太易》十五篇,其中包含了三百六十五个卦象。他擅长山水画,每当酒酣耳热之际,他会击鼓吹笛,然后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张志和还曾创作了一首《渔歌》,这首歌深受人们的喜爱。唐宪宗甚至亲自派人前来索取这首歌的歌词,但张志和却并未将歌词交出。唐代名臣李德裕曾这样评价张志和:“他虽隐居但名声远扬,虽显贵却无俗事缠身,既未遭遇穷困也未显达,堪称严光一般的隐士。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烟蓑雨笠
出  处
既而亲丧,无复宦情,遂扁舟垂纶,逐三江泛五湖,自谓烟波钓徒。
唐·颜真卿·《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铭》
引  证
1.
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张志和传》
2.
堤上早传呼,是那个烟波钓徒。 元·张雨·《太常引·题李仁仲画舫》
3.
而功成名遂之流,隐居求志之士,若鸱夷子皮,烟波钓徒,咸扁舟江湖,以自取适于是。 元·胡行简·《听雪篷记》
4.
月底科头弄双楫,日中坦腹眠孤篷。江湖散人陆鲁望,烟波钓徒张子同。 明·胡应麟·《憩唐生污父舟中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