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唐朝,有一位备受尊崇的禅师,名唤从稔。他深谙佛法,常常在寺庙中向僧众们传授佛经的精髓。每当讲解完经文,从稔禅师总会留下几个问题,以检验弟子们对佛法的领悟程度。若弟子们能够回答得让他满意,那就意味着他们已有所“得道”;而那些未能领悟的僧人,则会受到禅师的善意责备,鼓励他们继续精进。
有一天,从稔禅师再次完成了他的佛经讲解,并向众僧提出了几个问题,希望他们能够用心思考并给出答案。众僧纷纷闭目沉思,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小僧却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似乎想要回答禅师的问题。
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口之际,从稔禅师却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原本想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发你们对佛法的深入思考,就像抛出砖头希望能引出珍贵的玉石一样。但没想到,我期待的玉石并未出现,反而引来了一块未经雕琢的土坯。
那位小僧听了禅师的话后,满脸困惑,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从稔禅师见状,便耐心地解释道:“我提出问题,是希望你们能够深入思考,而不是急于表现自己。佛法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你的回答虽然勇敢,但却缺乏深度和思考。希望你能够记住这次的教训,继续努力学习佛法。”
从此,“抛砖引玉”这个成语便流传了下来。它用来比喻自己先发表一些粗浅的文字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见。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学习和交流中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要急于表现自己,而是要虚心向他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