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蹴而成
[yī cù ér chéng]
点击听一蹴而成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偏正
比喻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一: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
蹴:踢。
而: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
成:完成;成功。
例  句
新工具不易马上顺手,是理之当然;白话诗之不能一蹴而成,也很显明。新诗人的运用白话是具有诚心的,绝不是为玩一玩。
成语故事
宋仁宗嘉佑元年,四十八岁的苏洵携其子苏轼与苏辙,满怀壮志地进京赴进士之试。五月,他们抵达了繁华的汴京。苏洵对两位才华横溢的儿子寄予厚望,期待他们在科举中一举成名。然而,苏洵自己因屡试不第,对再次应试已心生倦意。尽管如此,他仍坚信自己拥有“才堪王佐”的非凡才能,不愿在幽谷中默默无闻地度过余生。于是,在同年秋天,苏洵鼓起勇气,向朝廷重臣、枢密副使田况呈上了一份言辞恳切的上书。在《嘉祐集·上田枢密书》中,他写道:“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这句话凝聚了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成为一代圣人的渴望。他希望田况能理解他的抱负,为他提供一展才华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这句话逐渐演化为成语“一蹴可几”,亦称“一蹴而就”或“一蹴而成”。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只需一步便能达成目标的美好愿景,用来形容事情轻而易举、易于实现。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一蹴而得
一蹴可就
同义异形
词组
一蹴而就
一蹴可几
出  处
余不动声色,传令为首代表来见,谕以朝廷预备立宪,决无更改,第有一定秩序,势必分年办理,岂可一蹴而成。
清·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二·直隶为各省领袖》
引  证
1.
有谓革命运动,事机已熟,故能一蹴而成者。有谓惧外人之瓜分,势将实行,故推翻满洲政府,以为弭祸之策者。 清·天嘏·《满清外史》
2.
赖奥维一九零三年的飞机也还不是一蹴而成的。 现代·邹韬奋·《什么事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