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蹴可就
[yī cù kě jiù]
点击听一蹴可就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偏正
基本
踏一步就可以成功。
比喻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一:数词,表示数量上的单一、唯一或第一次。也常常用来强调动作或状态的迅速、直接。
蹴:踏。
可:助动词,表示可能、能够或允许。
就:成功。
例  句
学习任何一门技能都不可能一蹴可就,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实践。
成语故事
宋仁宗嘉佑元年,时年四十八岁的苏洵,携同两位儿子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共同参加进士科考。五月时节,他们抵达了繁华的京城汴梁。苏洵对两个儿子寄予厚望,期盼他们在科举考试中能够脱颖而出,而自己虽屡试不第,对科举之路已心生倦意,但仍怀揣“才堪王佐”的壮志,不甘于隐退山林,虚度此生。于是,他转而寻找其他途径以实现自我价值。
时至同年秋季,苏洵鼓起勇气,向朝廷重臣枢密副使田况呈上书信,恳请其能向圣上举荐自己。在《嘉祐集·上田枢密书》中,他深情抒发:“普天之下,凡有志于学者,莫不梦寐以求,一蹴之间,能达圣人之高远境界。”此言意在表达所有读书人共同的心愿——迅速攀登学问与德行的高峰。苏洵借此机会表达自己渴望得到赏识,一展宏图的迫切心情。
此后,“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一语,逐渐演化为成语“一蹴可就”,或更为人所熟知的“一蹴而就”,用以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仿佛只需一步就能达成目标。这一成语,便深刻体现了苏洵那份对理想不懈追求、勇于尝试的精神。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一蹴而就
一蹴而成
一蹴而得
同义异形
词组
一蹴而就
引  证
1.
但是,世界观的改造决非一蹴可就,恐怕还有人体会不深。 现代·茅盾·《漫谈文艺创作》
2.
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