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若敌国”的本意是,威武持重,俨然可与国家相匹敌。后用以比喻国家举足轻重的杰出人才。此典出自《后汉书·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东汉初年,有一个人叫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王莽新朝末年,吴汉由于自己的门客犯法而受到牵连,于是他不得不逃命到渔阳,后来盘缠用光了,他就以贩马为业。往来于燕、蓟之间,结交天下豪杰。光武帝刘秀起兵之后,拜吴汉为偏将军,又拜他为大将军,乃至大司马。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蜀郡的守将史歆在成都造反,自称大司马,率兵攻打太守张穆。刘秀派吴汉率兵前去讨伐。吴汉到了成都,经过一百多天的战斗,攻破了成都,杀了史歆等叛变之人。吴汉为人刚强能干,每次跟随光武帝刘秀出征,每次遇到战争刘秀感到忐忑不安,总是紧张得不能站立。将领们见到战阵形势不利,很多人都十分惶恐,非常失态。而吴汉神态自若,整治器械,激励官兵。光武帝刘秀不时地派人观看大司马吴汉在做什么,使者回报说,大司马正在整修作战器械呢。光武帝刘秀听后,很感叹地说:“大司马吴汉的所作所为,还算能激励人的意志。他威武持重,真像一个可以对等匹敌的国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