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粗枝大叶”。“
粗枝大叶”原作“麤枝大叶”。在《朱子语类・卷七八・尚书一・纲领》中,后世学者对《书经》的成书时间和作者提出了质疑。由于汉代文章的文体通常较为粗犷和概括,然而《书序》的文体却显得细腻而精致,与六朝时期的作品风格相似,因此引发了《书序》并非汉代孔安国所作的推测。“
粗枝大叶”一词在典源中原本是用来形容文体的简略和概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演变。到了元代,石君宝在《紫云庭》第一折中使用了“
粗枝大叶”,此时它已用来比喻疏略、做事不细密。在清代梦麟的《澹道人秋色梧桐图歌》中,“
粗枝大叶”被用来形容作画时构图粗犷豪迈,气势纵横,展现了画家的独特风格和大气磅礴的画风。而在《镜花缘》第十六回中,“
粗枝大叶”则被用来比喻对学问或文义的大体理解,即使不够精通,也能略知一二,展现了对知识的一种概览或大致把握。通过这些不同的用法,我们可以看到“
粗枝大叶”一词的含义从最初的文体描述,逐渐演变为了对行为、艺术和知识理解等多个方面的比喻和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