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株大叶
[cū zhū dà yè]
点击听粗株大叶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联合
基本
指花草树木的枝茎粗壮,叶子阔大。
比喻
比喻简略概括,不精不细。
古义
原比喻简略或概括。
今义
现比喻工作粗糙,做事不认真细致。
粗:粗疏,粗略。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根、树干或树桩。
大:大小的程度。
叶: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斜生于枝茎之上,以司同化、呼吸、蒸发等作用。一般分为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
例  句
读书不能粗株大叶,否则将无法真正理解书中的深意和作者的意图。
成语故事
同”粗枝大叶”。“粗枝大叶”原作“麤枝大叶”。在《朱子语类・卷七八・尚书一・纲领》中,后世学者对《书经》的成书时间和作者提出了质疑。由于汉代文章的文体通常较为粗犷和概括,然而《书序》的文体却显得细腻而精致,与六朝时期的作品风格相似,因此引发了《书序》并非汉代孔安国所作的推测。“粗枝大叶”一词在典源中原本是用来形容文体的简略和概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演变。到了元代,石君宝在《紫云庭》第一折中使用了“粗枝大叶”,此时它已用来比喻疏略、做事不细密。在清代梦麟的《澹道人秋色梧桐图歌》中,“粗枝大叶”被用来形容作画时构图粗犷豪迈,气势纵横,展现了画家的独特风格和大气磅礴的画风。而在《镜花缘》第十六回中,“粗枝大叶”则被用来比喻对学问或文义的大体理解,即使不够精通,也能略知一二,展现了对知识的一种概览或大致把握。通过这些不同的用法,我们可以看到“粗枝大叶”一词的含义从最初的文体描述,逐渐演变为了对行为、艺术和知识理解等多个方面的比喻和形容。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同义异形
词组
出  处
小景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株大叶,草草而成。
明·文征明·《题沈石田临王叔明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