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遗
[dào bù shí yí]
点击听道不拾遗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紧缩
基本
路上有失物,无人拾取。用以说明社会安定。
道:指道路、途径。这里引申为社会环境或风气。
不:副词,表示否定。
拾:意为捡起、拾取。
遗:指遗失的东西、失物。这里指人们掉落在道路上的东西。
用法提示
常与“夜不闭户”连用。
例  句
1. 在这个文明社会里,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街上“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片和谐安宁的景象。
2. 自从实行了新的社会治安政策后,这个小镇变得非常安全,居民们都说现在已经是“道不拾遗”的太平盛世了。
3. 诚信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如果我们都能做到“道不拾遗”,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鲁定公时,孔子曾在鲁国担任官职。起初他仅做了中都宰,后来升为大司寇,并代理鲁国宰相的职务。孔子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有学问、最有道德的人。他在职不过三个月,鲁国的政治便得到了显著的改良;民间的风气,也有了极大的转变。连市上售卖猪羊肉的贩子,也摒弃了讨价还价的陋习,实行了统一的价格。路上行人都各自谨守秩序,毫不混乱。在路途上,如果遗失了贵重的物品,不必惊扰官府,老百姓也知道各自尊重自己的人格,不会据为己有。因此,四方的游客都能自然取回失物。这种大家严守纪律的廉洁风气,当时被称为“道不拾遗”。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同义异形
出  处
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内储说下》
引  证
1.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 西汉·刘向等·《战国策·秦策一》
2.
人皆知耻,道不拾遗;视礼法之率由,信恩威之并济。 唐·司空图·《解县新城碑》
3.
治得个晋阳户不夜闭,道不拾遗,百姓家家感德衔恩,无不赞叹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九
4.
再如有人说我们社会里已经有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在电视机荧光屏上我却看见了审判盗窃杀人犯的场面,别人说这不是主流,他说得对。 现代·巴金·《随想录·探索》
5.
路不拾遗,器不雕伪。 佚名·《孔子家语·相鲁》
6.
美其治国,则云:”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八回
7.
农会势盛,地方牌赌禁绝,盗匪潜踪。有些地方真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现代·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8.
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