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南宋时期的伟大学者,生于公元1130年,逝世于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是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南宋闽学的奠基者。他的一生著述丰富,其中最为人所知的著作是《诗集传》和《四书章句集注》,这两部作品成为了后世学子必读的经典教科书。朱熹的学说主要源自北宋的程颢和程颐兄弟,因此后人常常将他们的学说合称为“程朱学派”。在一封给张钦夫的书信中,朱熹详细阐述了关于心性修养的理论。他提到,要想修正和提升人的心性,必须遵循致知和诚意的过程,不断深入研究和修炼,直至达到“心无时不虚”的境界。如果人们能够持之以恒地在这方面下功夫,就能保持心灵的纯净和稳定,无论动或静都能保持一种平和不偏的状态。朱熹赞同程颢的观点,即如果人们能从实践中体会到真理并享受其中的乐趣,达到这样的境界后,就不必担心无法把持住自己的心性了。朱熹认为,只有这样的深入修炼和实践,才能形成真正无法被推翻、毫无破绽的真理。在《朱子语类》一书中,也提到了程颐的“性即理也”以及张载的“心统性情”两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被朱熹认为是深远而永恒的真理,即使经历时间的考验也不会被推翻。这里的“颠扑不破”一词,就是用来形容这些理论的坚固和无法动摇。后来,“颠扑不破”这个成语就源自这里,用来比喻某种理论或观点极其正确,无论经历多少考验和挑战,都无法被改变或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