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鼐调和
[dǐng nài tiáo hé]
点击听鼎鼐调和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主谓
基本
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
比喻
比喻处理国政。
今义
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
鼐:大鼎。
调和:调味。
用法提示
用于比喻句。
例  句
正如古人所说,鼎鼐调和理庶民,安邦定国立功勋。我们也需要这种智慧来处理当今的复杂事务。
成语故事
唐朝天宝十三年,韦见素因其卓越的才干和显著的政绩,被任命为武部尚书,并兼任中书门下事,这一职位在当时的朝廷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几乎与宰相相当。天宝十四年春天,才华横溢的诗人杜甫身在长安,怀揣着报国之志,希望能通过向韦见素献上自己的诗作,得到他的赏识和推荐,从而步入仕途。在诗中,杜甫写道:“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他以江河之水的淘洗来比喻朝廷的清明,以鼎鼐调和之艺来期望韦见素能够整治朝政,清除腐败,为国家带来新气象。杜甫的才华与抱负深得韦见素的赏识,同年十月,杜甫被任命为河西尉。然而,他并未立即就任此职,后来又被改授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调和鼎鼐”这一成语因此广为流传,也被称作“鼎鼐调和”,用以形象地比喻处理国家大事,需要高超的智慧和卓越的能力,以达成国家的和谐与繁荣。
同义异形
词组
出  处
鼎鼐调和理庶民,安邦定国立功勋。
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二折
引  证
1.
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韦贤初相汉,范叔已归秦。 唐·杜甫·《上书左丞相十二韵》
2.
雨旸时若在仁君,鼎鼐调和有大臣。 元·马致远·《荐福碑》·二折
3.
现放着中书省鼎鼐调和,枢密院将边关事领掇。 元·佚名·《谢金吾》·二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