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新革故
[dǐng xīn gé gù]
点击听鼎新革故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联合
古义
旧时多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
今义
后泛指事物的破旧立新。
鼎:鼎立,建立。
新:刚出现的或刚经验到的(跟“旧、老”相对)。
革:革除,去除。
故:原来的;从前的;旧的。
例  句
1.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鼎新革故,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2. 教育界也需要鼎新革故,不断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3. 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持续的创新和改革,只有鼎新革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成语故事
禹,作为夏朝的开国君主,姓姒,属于夏后氏。他继承了伏羲和黄帝铸鼎的古老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他利用九州进贡的铜,铸造了九座巨大的鼎,鼎上刻有各州有害生物和恶兽神怪的图案,旨在警示民众避免这些危险的生物。
这九鼎不仅是大禹与九州民众之间紧密联系的象征,更是他承接天意、统一天下的标志。九鼎代表着九州,象征着夏王为九州之主,实现了天下的大一统。在商朝时期,鼎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士人可以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唯有天子才能使用九鼎,并在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逐渐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被尊为获得“天命”的传国宝器。
夏朝灭亡后,九鼎传至商朝;商朝灭亡后,又传至周朝。周成王正式将九鼎定置于郏地,这标志着天命之所在,彰显了其统治的合法性。
《周易·杂卦》中记载:“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这句话揭示了变革与鼎新的深刻内涵——变革意味着摒弃旧的,而鼎新则意味着创造新的。
这便是成语“革故鼎新”的起源,用以描述破旧立新、变革创新的行动。这个成语也可以表达为“鼎新革故”或“革旧鼎新”,均表达了同样的含义。
同义异形
词组
革故鼎新
革旧鼎新
革故
出  处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先秦·伏羲、姬昌等·《周易·杂卦》
引  证
1.
御政之首,鼎新革故。 东汉·魏伯阳·《参同契·君臣御政章》
2.
於戏!否往泰来,迓续亨嘉之会;鼎新革故,正资辅弼之良。咨尔臣民,体予至意! 明·宋濂、王袆·《元史》
3.
破旧立新,鼎新革故早就成为中华民族治国齐家的传统精神。 佚名·《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
4.
配造物而相妩媚,争妍竞巧于鼎新革故之际。 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序》
5.
速沾雨露,以就去邪归正之心;毋犯雷霆,当效鼎新革故之意。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回
6.
近闻皇帝陛下,皇天眷命,清明在躬,握纪乘乾,鼎新革故,始知大幸,有路朝宗,便贮归心,只伺良会。 北宋·卢多逊、扈蒙等·《旧五代史·卢文进传》·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