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之势
[dǐng zú zhī shì]
点击听鼎足之势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偏正
基本
指三方分立对峙的局势。
比喻
比喻三方面分立的局势。
鼎足: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并峙之势。
之:介词。相当于“诸”,之于。
势:政治、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
例  句
三国时期,魏、蜀、吴各据一方,形成鼎足之势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大将韩信投归刘邦后,不久便改变了楚强汉弱的局面。韩信握有重兵,成了一个“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的举足轻重的人物。那时候,有一个叫蒯通的人,深知天下为刘邦还是项羽所得,韩信是问题的关键。蒯通又从历史的教训中总结到,大凡帝王,只能与之共患难,不能同享乐。所以,他劝韩信不依附也不损害刘邦和项羽的任何一方,而是和他们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以便后来他自己得到天下。韩信没有听从蒯通的劝告。在刘邦得胜后,最后因谋反罪被吕后诛杀。临死前,韩信想起了蒯通的劝告,非常后悔说:我不该不听蒯通的劝告,导致自己最终死在妇人小子之手。
出  处
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引  证
1.
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 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2.
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四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3.
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一百回
4.
谁知襄阳王此时已然暗里防备,左有黑狼山金面神蓝骁督率旱路,右有飞叉太保钟雄督率水寨,与襄阳成了鼎足之势,以为羽翼,严密守汛。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八六回
5.
何况麾下原是曹营主帅,声威原在李帅之上,目前虽奉李帅为盟主,实与张、李共成鼎足之势。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五卷一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