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
[duō nàn xīng bāng]
点击听多难兴邦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主谓
基本
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难:困难,不容易。
兴:兴盛;流行。
邦:古代诸侯的封国。后泛指国家。
易错点
“难”此处不读nán。
例  句
1. 古人常说“多难兴邦”,这次疫情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让我们更加团结,更加珍惜和平与稳定。
2.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国家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磨难,但正是这些多难兴邦的经历,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坚韧和强大。
成语故事
 此典出自《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开)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春秋时,晋、楚两国曾相互朝见。公元前538年,楚灵王派大臣椒举到晋国去,希望借晋国的势力让其他诸侯拥护楚国。晋平公想自己称霸,害怕其他国家强大,所以他不想答应楚国的请求。晋国大臣司马侯对晋平公说:晋、楚两国的霸业只有靠上天的帮助,而不是可以彼此争夺就能得到的,君王还是答应楚国的请求才好。晋平公说:晋国有三条可以免于危险,还有谁能和我们匹敌呢?我们国家地势险阻又多产马匹,齐国、楚国又多祸难,有这三条,我们怎么会不成功呢?
  司马侯回答说:依仗着地势险要和马匹多而对邻国幸灾乐祸,这是三条危险。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都是九州中的险要地带,它们并不属于一姓所有。冀州的北部,是出产马的地方,并没有新兴的国家。凭借着地势险要和马匹多,是不能巩固自己的,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而往往是多有祸难而巩固了国家,开辟了疆土;因为没有祸难而丧失了国家,丢掉了疆土。
  晋平公认为司马侯的分析十分有道理,便答应了楚国的请求。
出  处
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四年》
引  证
1.
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 唐·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
2.
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明·卢象昇·《请讨贼疏》
3.
中国今方遭夷狄侵陵,举国之人动心忍性,乃是多难兴邦之会。 现代·马一浮·《泰和会语·横渠四句教》
4.
且夫古之人,沮抑志奋,困厄学成。或内宁而启乱,或多难以兴邦。 清·唐甄·《潜书·思愤》
5.
现在这样的局面,我们是有办法对付的,要迎接困难,”多难兴邦“。 现代·周恩来·《当前财经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的几种关系》
6.
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晋·刘琨·《劝进表》·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