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冠博带
[é guān bó dài]
点击听峨冠博带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联合
基本
头戴高高的帽子,腰系宽大的衣带。指儒生或士大夫的装束。常用来形容上流社会穿着的样子。
今义
后来人们引用“峨冠博带”(高帽阔带)比喻穿着礼服。
峨:高。
冠:帽子。
博:阔。
带: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
易错点
“峨”不可写作“娥”;“冠”此处不读guàn。
例  句
1. 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峨冠博带,以显其儒雅之风范。
2. 在历史剧中,演员们身着峨冠博带,再现了古代士大夫的威仪。
成语故事
曹操一直都想占据荆州,特派曹仁、李典以及降将吕旷、吕翔等领兵三万,屯樊城,虎视荆州、襄阳。吕翔对曹仁说,今刘备屯兵新野,招兵买马,应尽早除去。曹仁觉得此话有理,便派二吕前去攻取新野。在战斗中,吕旷吕翔分别被赵云、张飞刺死,其余众军士多被擒获。曹仁听说后,气得火冒三丈,就发动本部兵马,意欲踏平新野报仇雪恨。曹仁在与蜀兵作战中,惨遭失败,不但未能踏平新野,自家的樊城反而被刘备占领了。曹仁损失了好些人马,无计可施,只好星夜投奔许昌。他在路上打听到刘备军中因有单福作军师,为他设谋定计,才能够连战连胜。
曹仁回许昌见到曹操,把这件事告诉了曹操。曹操问道:“单福何人也?”谋士程昱说,单福即颍川徐庶,字元直。曹操听了非常仰慕徐庶的才干。程昱弄清了曹操心意,便献策道:“徐庶为人至孝,丞相可使人将其母骗到许昌,令其母写封书信,那徐庶一见母信,绝对会来许昌的。”
曹操依计而行。可徐庶的母亲不但不愿写信让儿子回来,反而大骂曹操。程昱见此计不能得逞,便模拟徐母的手迹,写信召徐庶。徐庶得信后,信以为真,于是辞别刘备,匆忙赶到许昌。临别时,徐庶把才干比他高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十分仰慕,于是准备礼物,打算带着关羽、张飞前去隆中请诸葛亮。正在准备礼物的时候,忽有人报:“帐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刘备心想此人莫非诸葛亮么?随后才知来者不是诸葛亮而是司马徽。司马徽得知徐庶走马荐诸葛之事后,仰天大笑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可惜哉!”说罢,飘然而去。
第二天,刘备就与关羽、张飞并从人等到隆中去拜请诸葛亮。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华冠丽服
高冠博带
反义词
衣衫褴褛
同义异形
词组
高冠博带
出  处
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
战国·墨子·《墨子·公孟》
引  证
1.
恰才耆卿说道,好觑谢氏,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士大夫。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
2.
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美髯白皙,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 当代·刘白羽·《长江三日》
3.
我想,这是因为他们的理想,是在革命以后,“重见汉官威仪”,峨冠博带,而事实并不是这样,所以反而索然无味,不想执笔了。 现代·鲁迅·《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4.
世之所谓读书者,峨冠博带,周旋于规矩之中。 宋·邹浩·《送刘归美序》
5.
将入朝,朝门外有十余位官员,一个个峨冠博带,济济彬彬,列于两行。 明、清·冯梦龙、蔡元放·《东周列国志》·六九回
6.
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