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在位期间,他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儒家学说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规定只有精通儒家学问的人才有资格被选拔为官员。他尊崇儒家的五部核心著作——《诗》、《书》、《礼》、《易》、《春秋》为圣典,合称五经。为了传承这些经典,汉武帝在太学中设立了五经博士的职位,专门负责向学生传授五经的知识,而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则有机会获得官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汉宣帝刘询的时代,儒家学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愈发深远。然而,由于儒生们对《五经》的解读各执己见,存在不少争议。为了统一这些争议,汉宣帝决定举办一场大规模的学术讨论。在讨论中,儒生们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派别,他们将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视为同党,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视为异党。同党之间紧密团结,共同对抗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异党。这一现象被《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形象地描述为“
党同伐异”。如今,“
党同伐异”已经演化为一个常用的成语,用于形容集团之间或派别之间因观点或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相互斗争和排斥,有时也写作“伐异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