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
[hàng xiè yī qì]
点击听沆瀣一气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主谓
比喻
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今义
后来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
一气:同一帮派,声气相通;同伙。
例  句
1. 这件弊案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这两人沆瀣一气,暗中勾结,挪用了公款。
2. 这三个沆瀣一气的贪官,不知污了多少民脂民膏,人们一提起他们来就咬牙切齿。
成语故事
我国唐代盛行科举考试,只要在考试中金榜题名,就可以做官,青云直上。所以,考场内外免不了徇私舞弊,惹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话说唐僖宗即皇位后,改年号为乾符。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唐朝又举行科举考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名叫崔沆;有一个参加考试的人,名叫崔瀣,是崔沆的学生。考试完毕,张榜公布考试结果时,崔瀣榜上有名。于是,有人嘲笑:“考官和学生,互相来串通。”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气味相投
通同一气
朋比为奸
出  处
崔相沆知贡举 ,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
宋·王谠·《唐语林 ·补遗》
引  证
1.
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四回
2.
流离之中,惟以杜子美、李义山两集相随,故发为歌吟,抑塞磊落,感慨苍凉,与草堂翁沆瀣一气。 清·王韬·《淞隐漫录·卷一二·月仙小传》
3.
他是个会看潮流也识时务有点两面的人物,同他见见,并非同他沆瀣一气,没有什么不好。 当代·王火·《战争和人》·(二)卷八
4.
天之报施老奴者,如此不爽,纵有百子,亦必沆瀣一气,岂复有以德报怨者。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医》
5.
方鸿渐出了苏家,自觉已成春天的一部分,沆瀣一气,不是两小时前的春天门外汉了。 现代·钱钟书·《围城》·三
6.
特别是赵尊岳,利用《申报》,附庸风雅,吟诗捧角,和安福余孽王揖唐、梁鸿志等沆瀣一气,互相唱和,最后,还跟梁到南京当了大汉奸。 当代·徐铸成·《旧闻杂忆·周善培与赵竹君》
7.
左海文集中,如经郛条例等篇,说经锵锵,于许郑之学沆瀣一气也。 清·陶方琦·《书左海经辨后》
8.
他和几个奸贪残暴、无恶不作的贼臣,沆瀣一气,从全国各地征集花石竹木,在宫苑中兴建一所奢华侈丽的延福宫。 当代·王充闾·《土囊吟》
9.
呸!还让我当你的助手,沆瀣一气,为虎作伥! 当代·祖慰·《被礁石划破的水流》
10.
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