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衷共济
[hé zhōng gòng jì]
点击听和衷共济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偏正
基本
大家同心渡过江河。
比喻
比喻同心协力,渡过难关。
和:和谐、协调。
衷:内心。
共:共同、一起。
济:渡过、帮助。
例  句
1. 在面对公司的财务危机时,大家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2.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相互信任,和衷共济,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3. 在抗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共同抵御灾难的侵袭。
成语故事
“和衷”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典《尚书·皋陶谟》。在这部著作中,掌管刑法的士师皋陶与大禹深入探讨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其中,“同寅协恭,和衷哉”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同僚之间应当相互尊重、恭敬相待,以及彼此协助、同心协力、和睦相处的精神。而“共济”一词则源自《国语·鲁语下》。春秋时期,晋国为了复仇,联合诸侯军队攻打秦国。当军队行进至泾水之畔时,面临无人敢渡河的困境。这时,晋大夫叔向向鲁大夫叔孙豹请教对策。叔孙豹巧妙地引用《诗经·匏有苦叶》的诗句,暗示了渡河的可能性。叔向领悟其意,立刻召集负责船只和军务的官员,并解释道:“虽然苦匏不能直接食用,但它可以作为渡河时的浮囊使用。叔孙豹吟诵《匏有苦叶》,意在提醒我们尽快准备渡河。”这两个典故后来相互融合,形成了“和衷共济”这一成语,用以形象地比喻人们应当同心协力,共同面对并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近反义词
反义词
分崩离析
各行其是
各自为政
钩心斗角
出  处
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国语·鲁语下》
引  证
1.
同寅协恭和衷哉。 《尚书·皋陶谟》
2.
在陛下渊衷,以方谕大臣和衷共济,恐宪臣戆直,奏对之际,复生异同。 明·陈子龙·《论召对内降疏》
3.
惟其于仓卒遇事之时,犹能竭力筹维,和衷共济,俾城池仓库,诸获安全。 清·林则徐·《覆奏保山匪案并无劣员调处片》
4.
和衷共济,不亦善乎! 清·刘璞·《将略要论》
5.
遇到国家、社会、学校发生重大事故的时候,大家也真能和衷共济的讨论救济的方法。 现代·老舍·《赵子曰》·第二
6.
若要办理得善,头一着先要诸大股东和衷共济,以外的事自然就都好商量了。 近代·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三回
7.
他见了启事便跑到书店里来,谈了些和衷共济的话。 现代·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
8.
当人情惶惑之时,独倡扎营坚守之计,和衷共济,正论相劘,卒使危疆奠安,诸勋戢睦,不可谓非国栋之功也。 明·瞿式耜·《请借上供银两疏》
9.
今日大势不忧不成。只和衷共济,各勿猜忌,此两言足矣!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一二回
10.
大家和衷共济,同甘共苦,奋发图强,只需数年,天下事定可打出眉目。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四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