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
点击听囫囵吞枣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偏正
基本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比喻
比喻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不求理解消化。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吞:吞下;整个地咽下。
枣:枣树,落叶乔木,幼枝上有成对的刺,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黄绿色。
用法提示
用于贬义。
例  句
1. 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要深入理解每一个概念和原理,才能打好基础。
2. 他在阅读这本书时,只是囫囵吞枣地翻了一遍,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
成语故事
《碧岩录》中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用以警示人们在学习或理解事物时,切莫“囫囵吞枣”。故事发生在一个水果摊前,摊主热心地建议顾客们多样化选择水果,他提到梨子对牙齿有益但过量会伤心脾,枣子则对心脾有益但过量会伤牙齿。顾客们对此议论纷纷,其中一人提出了一个看似聪明的解决办法:吃梨时只咀嚼不咽下,以避免伤害心脾;吃枣时则只吞下不咀嚼,以避免伤害牙齿。这个建议一出,便引来众人哄笑,因为这种方式显然忽略了食物本身应有的消化过程,显得荒谬至极。
这个故事所衍生的成语“囫囵吞枣”,后来便用来比喻那些在学习或理解事物时,不加分析思考、笼统接受、食而不化的人。它警示我们在面对新知识或信息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深入理解其内涵,而非简单地囫囵吞枣般地接受。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食而不化
鹘仑吞枣
反义词
穷源竟委
格物致知
出  处
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引  证
1.
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来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宋·朱熹·《答许顺之书》
2.
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跷蹊,我这里囫囵吞个枣不知酸淡。 元·杨景贤·《西游记》·第四本第一三出
3.
这里所容纳的外国字眼和外国文法并没有消化,而是囫囵吞枣的。 现代·瞿秋白·《论大众文艺》
4.
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 现代·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第七》
5.
乃知《史记》用字,一一都有着落,后人特囫囵吞枣耳。 清·朱亦栋·《群书札记·皆各往往》
6.
《聊斋》我是看过的当时就看得囫囵吞枣不甚了了,现在更是差不多忘干净了。 当代·王海鸰·《大校的女儿》·七章
7.
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现代·朱自清·《论诗学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