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6年,唐诗人杜甫,离开成都草堂, 再次来到夔州, 继续他那“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在夔州两年的时间里, 他写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缚鸡行》就是其中的一首。杜甫家里养着鸡, 鸡常常啄虫蚁吃, 他家中的人可怜虫蚁而讨厌鸡吃虫,就让僮仆把鸡捉起来,准备拿去卖掉, 杜甫看到鸡被缚时那种挣扎样子, 就喝令小僮将缚鸡的绳子解开, 把鸡放了。他想: 鸡吃虫子, 小僮同情小虫; 可是鸡给捉去卖了, 还不是要被杀掉吗。人对鸡和虫, 何必厚此薄彼。可他继而想: 鸡虫不能两全, 不是虫死, 便是鸡烹, 你救它这一次, 并不能救它下一次。况且, 鸡和虫都是很小的东西, 实在犯不上为之操心。于是他很有感慨地写道:“鸡虫得失无了时, 注目寒江倚山阁。”其意思:象鸡吃虫, 人缚鸡这些小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永远没有了结的时候,它们的得失无关要紧, 而自己应该想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