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
[jí gōng jìn lì]
点击听急功近利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并列
基本
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急功:急于取得成功。
近利:贪求眼前的利益。
例  句
1. 在创业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急功近利,而应该脚踏实地,注重长远发展。
2. 他因为急功近利,忽视了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结果导致投资失败。
3.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需要耐心和毅力去培养下一代。
成语故事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了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恨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了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lí)、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
  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高瞻远瞩
深见远虑
同义异形
词组
急功好利
急功近名
出  处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
引  证
1.
急功近利,不避声色,则阳明学为之厉阶。 清·章炳麟·《答梦庵》
2.
学问是不能急功近利,要求速成的。何况,时代在前进,学问也在前进,真所谓学到老,学不了。 现代·郭绍虞·《我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3.
驩虞小补,不足以襄治;急功近利,不足以致远。 清·杭世骏·《杨雪门传》
4.
我犯了急功近利轻易求取成功的毛病,急于看到一棵成景的柿树。 当代·陈忠实·《火晶柿子》
5.
医学科学在科研项目中要考虑到社会效益,但也不能急功近利,忽视了基础学科的研究。 当代·胡永洲·《当前医学科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6.
社会上的心理骚动已影响到作家们莫衷一是,有的为了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对于素材采取商人式的掠夺和跑马占地式的圈占。 当代·佚名·《文艺报》·1989.5.13
7.
而又日见贡之简略易从,争趋之以为便我。便我,于是急功好利之君之大夫,徇其民而大变之。 清·恽敬·《三代因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