掎角之势
[jǐ jiǎo zhī shì]
点击听掎角之势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偏正
基本
互相配合,形成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牵制敌人。
今义
后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牵制敌人。
掎:拖住,牵制,这里是指拖住腿。
角:指抓住角。
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
势:形势,情势。
易错点
“掎”不可读作qí或jī。
例  句
1. 在这场战役中,我军采取了掎角之势,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敌人,使其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
2. 为了防止敌军突袭,我军决定分兵两路,一路驻守要道,另一路则迂回至敌军后方,形成掎角之势,以确保我方的安全。
成语故事
公元前559年,晋国在郑国向这个地方会集诸侯。在开会期间,晋国的执政大夫范宣子把姜戎的国君驹支抓起来, 审问他为什么对晋国不如以前那么好了。姜戎是附属于晋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小国, 是晋惠公一力把这个国家扶持起来的。范宣子是说戎子忘恩负义。驹支回答他说, 姜戎是一直忠于晋国的。他举了秦和晋的一次大战即殽之战说明: 晋国和秦国两军对垒, 姜戎也帮助晋国出力抵抗。就如同捕鹿一样, 你晋国抓住了鹿的角, 我姜戎拉住了鹿的腿, 晋在前, 戎在后,相互配合, 前后夹攻, 把秦国打败了。现在诸侯各国对晋不恭, 怎么能怪罪于戎?比喻两方面有力地配合, 形成了前后夹攻敌人的情势。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犄角之势
同义异形
词组
犄角之势
出  处
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
引  证
1.
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
城外有南北聚城,烽火台、营盘,稍远之处有入海石城老龙头,彼此呼应,互为掎角之势,形成一套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 当代·刘蜀永·《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3.
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以防曹操。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二回
4.
皆侯景叛戾,虚相陷诱,指成提挈之举,终无掎角之势。 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
5.
乌鲁木齐北山支麓,逼近谯楼。巴公彦弼镇守时,参将海起云请于山麓坚筑小堡,为掎角之势。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6.
竞施掎角之势,各陈擒纵之谋。 西汉·杨谭·《兵部奏剑南节度破西山贼露布》
7.
(袁)谭屯兵城中,(袁)尚屯兵城外,为掎角之势。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