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
[jiē gān ér qǐ]
点击听揭竿而起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承接
基本
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古义
原形容秦末陈涉、吴广起义时的情景。
今义
后借指武装起义。
揭:高举。
竿:竹竿。
而:连词。表示承接。
起:起事,起兵。
易错点
“注意“揭竿而起”的“竿”是“竹竿”的“竿”。"
例  句
1. 面对残暴的统治,百姓们终于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
2.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农民们因饥饿和压迫而聚集起来,揭竿而起,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成语故事
这是说的陈涉起义开初的事。陈涉出身贫苦,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子拴着门轴,所谓低等的人,是被征发去渔阳戍守的。才能也不高,没有孔子、墨子那样一套理论,没有陶朱、猗顿那样拥有钱财。他在当兵队伍中,举行起义,率领疲困散乱的人,人数也只有几百,他们就凭这点力量攻打秦王朝了。他们砍断树木作为兵器。高举起义大旗,全国都起来响应,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这样,秦朝就灭亡了。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篝火狐鸣
同义异形
词组
揭竿四起
揭竿斩木
出  处
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汉·贾谊·《过秦论》
引  证
1.
夫蛮獠之变穷阃,猾夫之仓猝揭竿而起呼者,其警岂下于西北耶? 宋·郑獬·《武备论》
2.
广收进奉,搜罗珍异,以致贿赂公行。富民重足而立,贫民揭竿而起,将来不知何所底止。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四二回
3.
这时候,各种力量,三五十人一股,百儿八十人一股,千把人一股,都纷纷揭竿而起,自立旗号,自封司令。 当代·魏巍·《火凤凰》·二五
4.
贫民知之,必谓为富不仁,上之所恶也,劫而取之,上将我宽,势必揭竿而起,呼号成群,害之所至,岂有底止? 明·袁枚·《与江苏巡抚庄公书》
5.
愤激便有揭竿而起的可能,而“可叹也夫”则瘟头瘟脑,即使全国一同叹气,其结果也不过是叹气,于“治安”毫无妨碍的。 现代·鲁迅·《而已集·谈“激烈”》
6.
国瑞本居六合,有妻有子。李长寿揭竿而起,据有城池,见子绝爱怜之,抚如己出。 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七
7.
各省之剧贼、积盗,窃伏充斥……设朝廷一旦有事,必皆乘间窃发,揭竿而起。 清·孙希梦·《轰天雷》·一一
8.
伏念能古文者,代不数家,矧值阳数之标季,而孤为之谈者,寥寥宜也。然男儿作健,正应于此时揭竿起耳。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三·与邵叔宋太史》
9.
张献忠屡出没于楚、蜀之交,所在残破,揭竿而起者,骎不可制。 清·范文苂·《沈华阳传》
10.
俄灭波兰而用严法以禁其语言,今揭竿而起要求权利者,即波兰人也。 近代·赵尔巽等·《清史稿·戴鸿慈传》
11.
独立非洲西北始,揭竿而起相踵接。 现代·陈毅·《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