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
尽善尽美”。“
尽善尽美”一语原见于孔子对古代乐曲的评论。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认为上古时虞舜时所制定的〈韶〉乐“尽美”又“尽善”,周武王时所制定的〈武〉乐则“尽美”不“尽善”。意思是说:〈韶〉乐的音调极为优美,内容又能感动人心;〈武〉乐虽然音调旋律亦佳,但在意境上却略逊一筹。孔子会有这样的看法,其实与他的政治主张有关,虞舜时代的平和较近于孔子所向往的仁义之境,周武王虽亦为明主,但毕竟是以武力推翻纣王而取得政权,此则违背了孔子的理念,也间接影响孔子对当代音乐的评价。故孔子说的“尽美”和“尽善”,原来是指音乐的形式优美,内容完善,后来“
尽善尽美”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事物的完善美满已达极限,有时也作“尽美尽善”,如《警世通言・卷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便是描述伯牙之琴艺发挥到极致时,可使老虎、猿猴都静下来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