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疲力竭
[jīng pí lì jié]
点击听精疲力竭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联合
基本
形容非常疲劳。
精:精神;精力。
疲:身体感觉劳累。
力竭:气力用尽。
例  句
1. 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比赛,运动员们都已经精疲力竭,但他们的斗志依然高昂。
2. 连续工作了数个小时,我感到精疲力竭,急需休息和补充能量。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名叫司马光,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深厚的学识在史学界熠熠生辉。然而,司马光并未止步于个人的学术成就,他心怀天下,时刻关注着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在担任韦城县令期间,司马光并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安逸度日,而是选择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他目睹了百姓因繁重的赋税和艰辛的生活而痛苦挣扎的情景,深感同情和忧虑。
为了改善百姓的生活,司马光积极兴修水利,减轻赋税负担,努力让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在治理期间,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深受民众的爱戴和尊敬。
司马光在《道傍田家》一诗中,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辛和百姓的苦难。诗中写道:“静夜偷舂避债家,比明门外已如麻。筋疲力竭难入腹,未议县官租税足。”这些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农民在沉重的赋税和债务压力下,夜以继日地劳作,却依然无法填饱肚子,更无暇顾及官府的赋税是否公正。
这首诗不仅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展现了司马光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后来,人们从这首诗中提炼出了成语“精疲力竭”,用以形容极度疲劳的状态。这个成语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成为了表达人们疲惫不堪心情的生动词语。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精疲力尽
疲惫不堪
力倦神疲
力尽神危
筋疲力竭
身心俱疲
同义异形
出  处
筋疲力弊不入腹,未议县官租税促。
北宋·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二·道傍田家》诗
引  证
1.
待他逐处钻研,至于精疲力竭,自有出头日子。 明·葛寅亮·《四书湖南讲·论语》
2.
读书如果不是一种消遣,那是相当熬人的,就像长时间不间断的游泳,使人精疲力竭,有一种随时溺没的感觉。 当代·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一〇
3.
他精疲力竭地倒在沙发靠背上,一口一口地喘着气。 现代·巴金·《秋》·十四
4.
既然昼夜兼行,到了住马的时节,自然精疲力竭,好酒贪眠,与死人无异了。 清·李渔·《奈何天·攒羊》
5.
他们东奔西走,抄近绕远,直走得精疲力竭。 当代·刘绍棠·《芳年》·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