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卫献公非常骄横粗暴,人们对他极端不满。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趁机叛乱,推翻了卫献公的统治。卫献公落荒而逃到齐国。赶跑了卫献公以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卫国朝政,掌握国家大权。但是,当宁惠子病得奄奄一息时,他又非常后悔,感到驱逐国君这事是一件耻辱,于是嘱咐他的儿子宁悼子把献公接回来,以此洗掉耻辱。宁悼子答应按他的要求去办。
逃亡在外的卫献公并不甘心失败,他积极开展复国活动,派人与宁悼子联系,答应回国后不掌管朝政,国政全交给宁悼子处理。于是宁悼子欣然同意。然而,许多大夫极力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縠会见献公后,回来劝告宁悼子说:“献公虽然在外逃亡了十二年,可是他那骄横粗暴的禀性却一点没有改变,如果让他恢复君位,我们大家可就要死到临头了。”大夫叔仪也劝告说:“现在你们宁家对待国君,还不如下棋那样认真。下棋的人拿着棋子
犹豫不决,就不能战胜对手。对待国君这样的大事,如果摇摆不定,一会儿将他驱逐了,一会儿又把他接回来,一定会招致杀身之祸。”
宁悼子一心想独揽大权,以宁惠子遗嘱为借口,不顾大夫们的劝告,最终还是把献公接了回来。卫献公复位后,并没有忘记被驱逐的事,他非常仇恨宁悼子,决心报复。后来卫献公终于借用公孙免的力量,把宁悼子满门抄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