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城借一
[bèi chéng jiè yī]
点击听背城借一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连动
基本
在自己的城下跟敌人决一死战,泛指跟敌人做最后一次的决战。也说背城一战
比喻
比喻采取最后一种对策。
背:背对着。
城:都邑四周的墙垣。
借:凭借。
一:一战。
例  句
1. 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我军决定背城借一,利用城防工事与敌人决一死战。
2. 虽然我们处于劣势,但只要我们背城借一,坚守阵地,就能等待援军的到来。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晋、鲁、卫三国联手对抗齐军,经过一番激战,齐军败退。为了寻求和平,齐顷公派遣了他的重要大臣宾媚人前往晋国,与晋国的主将郤克进行谈判,希望能够达成和平协议。在谈判中,郤克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他要求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作为人质,并且还要齐国将所有的农田和道路都改为东西向,以便晋国在未来能够更方便地进攻齐国。面对这些无理的要求,宾媚人并没有退缩,而是展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和勇气。他回应说:“我们不会吝惜赠送给你们国家的器物和土地,但如果你还是不满意,那么请允许我们收集残余的力量,在城下与你们进行最后一战。”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愿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但如果你们不接受,那我们只好选择背水一战,与你们决一死战。郤克在听到宾媚人的回应后,与鲁、卫两国的主将进行了商议。他们认识到,晋、齐两国的实力相当,如果再次交战,胜负难料。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他们决定接受齐国的条件,与齐国达成和平协议。后来,“背城一战”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用来形容在面临绝境时,与敌人进行最后的决战。它也可以用来形容在面临困难或挑战时,做出最后一次努力或拼搏。这个成语也可以被称作“背城借一”,意思是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借助最后的一丝力量或机会,进行最后的拼搏。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凭城借一
决一死战
破釜沉舟
一决胜负
同义异形
词组
凭城借一
出  处
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
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
引  证
1.
投鞭断流已深入,背城借一将安逃? 清·薛时雨·《铁六合歌》
2.
幸亏在万分危急之中,我的理智还不肯服输,它背城借一的坚决战斗。 当代·韦君宜·《牺牲者的自白》
3.
奇石磨崖古,最伤心、六军恸哭,鼎湖龙去。纵使背城能借一,也是残棋孤注。况人力、难回天数。 清·蒋君穀·《金缕曲·崖山怀古》
4.
盖侵扰无已,势不得不铤而走险,背城借一。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
5.
伪安德王高延宗,扰攘之间,遂窃名号,与伪齐昌王莫多娄敬显等,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唐·李大师、李延寿等·《北史·周本纪·高祖武帝》
6.
岂以为朝廷过求有不可从,将度德量力以背城借一,与我军角一日胜负者哉? 元朝·脱脱等·《金史·宗浩传》
7.
与其坐以待困,曷若背城借一,万有一幸,则人心贾勇。 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宋恭帝德祐元年》
8.
背城借一吾何敢,慎莫樽前替戾冈。 宋·苏轼·《景纯复以二篇……仍次其韵》
9.
菶如自以为用了背城借一的力量,必然有旋转乾坤的功劳,谁知一帖不灵,两帖更凶,到了第三日,爽性药都不能吃了。 清·曾朴·《孽海花》·二四回
10.
今欲背城借一,烦君属檄草耳。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