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公元前278年,秦昭王筹划出征魏国,有人却提出反对的。他以华山以东的燕、赵、韩、魏、齐、楚六国为例,将魏国比喻成蛇的腰部,若攻其尾,头部必来救援;若攻其头,尾部必来相助。他警告秦昭王,若决定攻打魏国,就等于挑战了六国的联合力量,胜负难以预料。他建议秦昭王将矛头转向南方的楚国,楚国在六国中兵力较弱,一旦进攻,其他诸侯国必定无法及时救援。他引用商汤伐桀的历史故事,商汤在挑战桀之前,先攻打了弱小的密须国,以此来训练和整顿自己的军队。如果秦国能够先攻下楚国,不仅可以扩大领土,增强国力,而且还能赢得天下人的尊崇。秦昭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南下蓝田,攻打楚国的都城郢。该故事演化出成语“首尾相救”,用于表示作战时军队各部紧密配合,也作“首尾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