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本趋末
[bèi běn qū mò]
点击听背本趋末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联合
基本
谓弃农务商。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商为末。也指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古义
原指弃农从商。
今义
后也比喻轻重倒置,不抓主要问题而重枝节问题。
背:背弃。
本:古代指农业生产。
趋:追求,从事。
末:古代指工商业。与为“本”的农业相对。
例  句
1. 在这个商业繁荣的时代,一些人选择了背本趋末的道路,放弃农耕而投入商业的洪流中,以期获取更高的收益。
2. 尽管朝廷一直强调以农为本,但仍有不少百姓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背本趋末,转向经商以求生存。
成语故事
源见“舍本逐末”,“舍本逐末”原作“舍本事末”。“舍本事末”之“本”,原指农事。古时候以农立国,故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所以“舍本事末”是指人民不务农而从事于工、商。《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一文,讲的是当时的农业政策。力陈人民务农对国家的影响,直指人民从事农业就会因生产富足而不肯轻易迁徙。不务农而从事工、商,则农作物产量减少人民就会轻易迁徙,无心安居故土。且民舍本而事末,会变得好耍小聪明狡滑多诈,善于玩弄法律,颠倒是非。后来“舍本逐末”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视微末小节。另外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国使者对于赵孝威太后见面先问齐国岁收、百姓安好,才问候齐王这件事,感到不满。于是赵孝威太后回说:“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没有岁收,怎么会有人民?没有人民,怎么会有国君?哪有舍去根本而问旁枝末节的道理呢?”是以人民为根本大端,君主为微末小节。
近反义词
同义异形
词组
弃本逐末
出  处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汉·贾谊·《论积贮疏》
引  证
1.
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东汉·班固等·《汉书·食货志上》
2.
陛下履丰亨豫大之期,固常忧风俗侈靡而下戒饬之诏矣,然而背本趋末,日甚一日,流荡而不返。 唐·顾况·《张公行状》
3.
何期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吕凯传》
4.
民多背本趋末,或有饥寒之色。 东汉·班固等·《魏相传》
5.
汉文帝时,贾谊、晁错都主张驱游食之民(小工商)归农,认为背本趋末的人太多了。 现代·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
6.
汉兴,承秦奢侈之弊,而民背本趋末,于是文帝躬节俭以移风俗。 宋·虞俦·《轮对札子》
7.
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不求知道养德以充其内。 宋·朱熹·《读唐志》
8.
呜呼!社礼之废久矣,背本趋末者众矣。 元·王恽·《社坛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