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国卿叫做赵襄子。他非常喜欢驾车,于是请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车手王于期来教他。王于期非常耐心地教他如何驾驭马车,包括如何控制马匹、如何保持马车的稳定等等。
学了一段时间后,赵襄子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技巧,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赛马比赛。比赛开始时,王于期驾驶马车显得非常沉稳,目光始终集中在他自己的马匹上,与马匹之间形成了良好的默契。而赵襄子则显得非常紧张,他的眼睛不断在王于期和自己的马匹之间来回看,时而领先,时而落后。
结果,赵襄子输掉了比赛,而且输得很惨,远远地被王于期甩在了后面。赵襄子非常不甘心,他认为是王于期的马匹更加优秀,所以自己才输了。于是,他换了三次马匹,希望能够战胜王于期。但是,无论他怎么换马,结果都是一样的,他始终无法战胜王于期。
赵襄子感到非常困惑,他向王于期请教:“你一定是有什么秘诀没有告诉我。”王于期微笑着回答:“我已经把我所有的技巧都教给你了,但你没有真正掌握。驾车最重要的是让马匹和马车之间形成默契,人心与马心要协调一致。而你只是一味地想要超过我,全神贯注在我身上,忽略了与马匹之间的和谐,所以你无法赢得比赛。”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
争先恐后”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争着向前,唯恐落后的情况。它也可以用来形容在某种场合下,人们都非常积极,
争先恐后地想要表现自己。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和协调,而不是一味地竞争和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