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一下
口中雌黄
[kǒu zhōng cí huáng]
基本释义
贬义
偏正
基本
随口更正言论不妥之处,就像用雌黄涂改错字一样。
比喻
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
口: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
中: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
雌黄:鸡冠石,橙黄色,古人抄书时常用来涂抹错字,以便改写。
例 句
1.
在这件事的真相还没有明确之前,我们不能
口中雌黄
,随便下结论。
2.
他没有证据就指责别人,这完全是
口中雌黄
,不负责任的行为。
成语故事
西晋时期,太尉王衍喜欢谈论老庄,他所论的义理随时更改,被人称为口中雌黄。他找到当时对老庄深有研究的郭象来探讨。郭象对老庄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让王衍无法插嘴。王衍对他十分佩服说他谈老庄思想如同悬河泻水一样永不枯竭。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信口开河
胡说八道
胡言乱语
言而无信
出尔反尔
反义词
言必有据
言之凿凿
言之成理
同义异形
词组
信口雌黄
出 处
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晋·孙盛·《晋阳秋》
引 证
1.
口中雌黄盖天下,聊欲教我烦新诗。
宋·张孝祥·《和刘国正觅雌黄》·诗
2.
强梁嚚讼之徒,其悖戾之气,足以玩刑也,终日锻炼,莫肯输服,岂可信其口中雌黄而直之乎?
明·敖英·《论律》
3.
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
唐·房玄龄等·《晋书·王衍传》
4.
议论反复曰口中雌黄。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事物譬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