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有余辜
[sǐ yǒu yú gū]
点击听死有余辜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述补
基本
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死:死亡;失去生命。
有:与“无”相对。
余:多余的。
辜:罪。
例  句
1. 那个人背叛了朋友,还出卖了公司的机密,简直是死有余辜
2. 这位官员贪污腐败,滥用职权,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真是死有余辜
成语故事
汉代,有一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少年时代,父亲叫他放羊。他边放羊边学习,懂得许多知识。到后来,他当了狱吏,懂得法律,县里出现了法律方面的疑难问时,人们都去请教他。有一次,郡里的太守见了他,对他十分器重。他当了郡吏,继而又到朝廷任职。汉昭帝死后,汉宣帝即位。宣帝登上皇帝宝座不久,路温舒就向宣帝上书,主张提倡教化,减少刑罚。他认为,宣帝初登帝位,这正是天赐良机,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刑罚,免除民间疾苦,以使汉朝的天下繁荣昌盛。他分析说,秦朝太滥用刑罚了,最终,造成好人受气,言路堵塞,坏人猖獗,歪风盛行,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而今天下承蒙皇上恩泽,没有战争之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努力耕作。可是,并不能说已达到天下太平了。为什么这么讲?就是因为太滥用刑罚了。那些残酷的狱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胡判乱断,置人于死地而后快。杀人的鲜血流遍了大街小巷,等着被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每年有数万起杀人的事件发生,使皇上的恩德之光大受损伤。之所以未达到天下太平,真正原因就在这里。路温舒又写道:“人之常情是,平安就喜欢活着,痛苦就想死去。在严刑的痛楚之下,从‘犯人’口里什么得不到呢?那些‘犯人’经不起痛楚的折磨,就说一堆谎言给狱吏听,狱吏本来就想得到这种效果,就趁机加以点拨、诱供,狱吏在上报案情的时候,害怕上级批不准,就把案情编造得天衣无缝,想方设法把它纳于法律规定的条文之内。他们上奏说该判什么罪,全都说得头头是道,证据确凿,即使是舜时掌管刑法的大臣咎繇(即皋陶)听了,也认为该犯真是罪大恶极,即使一死也不足以抵罪。”
近反义词
反义词
功德无量
功标青史
同义异形
出  处
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东汉·班固·《汉书·路温舒传》
引  证
1.
你好人不做,却去落草为贼!我今日拿住你时,碎尸万段,死有余辜! 明·施耐庵·《水浒传》·六十三回
2.
我知道我做了对不起人的事,死有余辜。 意大利·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
3.
至于假爱国之名,而来行窃取之实,甚且危及社会国家之假冒者,如上海的那位奸商,厦门的那些汉奸,总是死有余辜、出卖民族的大罪人。 现代·郁达夫·《这假冒还胜似那假冒》
4.
以龄之(萧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籍,原情取事,死有余辜。 唐·刘昫、张昭远等·《旧唐书·唐临传》
5.
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 清·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
6.
(侯)览之从横,没财已幸;(徐)宣犯衅过,死有余辜。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蕃传》
7.
顾荣忽引诸伧辈度,妨我辈涂辙,死有余罪 唐·李延寿·《南史·丘灵鞠传》
8.
吾以为平生负此一歉,死有余辜。 明·邵景詹·《觅灯因话·丁县丞传》
9.
这个玉贤真是死有余辜的人,怎样省城官声好到那步田地。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五回
10.
如卬等死有余罪 西汉·司马迁·《史记·吴王濞传》
11.
论臣罪累,死有余辜。 唐·陈子昂·《谢免罪表》
12.
且夫自今而言之,则元海、禄山死有余辜。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五
13.
你在洛阳一带盘剥穷人,欺压小民,罪恶滔天,死有余辜。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二章
14.
朱暮堂和朱延年血债累累,作恶多端,罪行严重,民愤极大,真是死有余辜。 现代·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六五
15.
同时蔡攸、翛亦赐死。翛闻命曰:“误国如此,死有余辜,又何憾焉。”乃饮药。 宋·周煇·《清波杂志·王黼身任伐燕》
16.
父兄于内书房,向父稽首曰:“儿高坐,父北面而跪,曩即不知,亦死有余辜矣。” 清·解鉴·《益智录·董二晕》
17.
如此说来,端午桥倒又死有余辜。何以呢?一个人为了求生,连祖宗都可不认,这还算得人吗? 现代·李劼人·《大波》四部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