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sǐ zhū gé xià zǒu shēng zhòng dá]
点击听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主谓
基本
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古义
原称赞诸葛亮大智大勇,死有余威。
今义
今指活人利用死人的余威,或人虽死仍有吓唬活人的余威。
死:(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
诸葛:即诸葛亮,三国时蜀汉的丞相。
吓:使害怕。
走:逃跑。
生:活。
仲达:司马懿的字,三国时魏国的重臣,死后被晋武帝追封为“宣帝”。
例  句
尽管对手已经离世,但他留下的策略和计划仍然让敌人畏惧不已,真可谓是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证明了其智慧和影响力的深远。
成语故事
在三国时期的蜀汉,伟大的政治家诸葛亮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召集了忠诚的大将杨仪和姜维,向他们传授了对抗司马懿的妙计。诸葛亮辞世后,杨仪和姜维坚定地遵循他的遗愿,没有立即显露哀痛之情,而是在完成入殓仪式后,巧妙地改变了军队的排列方式,秘密撤退。
当地的百姓观察到蜀军的动向,纷纷跑去向司马懿报告说蜀军正在撤退。司马懿虽然心存疑虑,但还是决定派人前去侦察。当探子回报蜀军确实已撤退时,司马懿便决定追击。然而,就在他的军队即将追上蜀军之际,前方的山林间突然响起震天的呐喊声和锣鼓声,仿佛有千军万马正在杀出。
这时,一面大旗从山林中飘出,上面赫然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司马懿见状大惊,以为遭遇了诸葛亮的伏击,急忙命令军队撤退。士兵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然而,杨仪和姜维并没有追击,而是有条不紊地带军返回蜀汉。
当司马懿发现自己被诸葛亮生前的计谋所欺骗时,已经为时已晚,无法再追赶蜀军。自此,“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这一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用来称赞诸葛亮生前的智谋和死后的余威。现在,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以死者的威名来吓唬生者的情况,有时也写作“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同义异形
词组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出  处
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唐·房玄龄等·《晋书·宣帝纪》
引  证
1.
倒是活人在依靠死人的余光,想用“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我不大佩服这些活家伙。 现代·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续记》
2.
由一封控告信而引起的有关川岛芳子的行刑生死之谜,就像一块石头扔进了本不平静的水里,愈加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一家报纸还以“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之说尽管发生在三国时代,可如今也有死去的川岛芳子大闹现代社会的事情发生,岂不怪哉”为题,竭力渲染:“死川岛芳子,大闹现社会”的消息。 当代·佚名·《作家文摘》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