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皆是
[bǐ bǐ jiē shì]
点击听比比皆是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主谓
基本
到处都是。形容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
比比:一个挨一个,引申为到处。
皆:全,都。
是:如此,这样。
例  句
1. 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高楼大厦比比皆是,灯火辉煌,尽显都市的繁荣与活力。
2. 走进这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工艺品比比皆是,仿佛让人穿越到了古代。
3. 市场上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比比皆是,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不禁想要一一品尝。
成语故事
张仪是战国时代有名的谋士,《战国策・秦策一》里记载他游说秦惠王,向秦王分析当时的国际情势,提出自己的连横政策,以打破六国合纵之约,进而统一天下。他认为六国普遍国库空虚,赏罚不明,以致军民到了战场上,看到敌人都四处逃散,然后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实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赏罚不明确所造成的。而秦国制度完备,信赏必罚,人民“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意谓:人民都勇于赴死,为国家效命,不怕刀枪火炭,断然战死沙场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国有实力并吞六国,只要政策得当。就用“比肩”来表示很多。后来“比比皆是”这个成语就从“比是也”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到处都是。
近反义词
反义词
绝无仅有
寡二少双
百不获一
凤毛麟角
同义异形
词组
出  处
连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
引  证
1.
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自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2.
秉笔之士所用故实,有淹贯所不究者,有蹈前人旧辙而不讨论所从来者,譬如侏儒观戏,人笑亦笑,谓众人决不误我者,比比皆是也。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七
3.
校对太差,目次中有错字,而正文中错字及标点符号错落不齐之处,比比皆是。 现代·茅盾·《茅盾书简·致孔另境》
4.
如果不看后面注明的年代,青年读者可能会以为这篇杂文是唐弢近期的作品,因为他所揭露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者对生活的任何一点改革,对文艺的任何一点创新的抵制和非难现象,至今也还比比皆是。 当代·鲍霁·《现代散文百篇赏析》
5.
战国之际,忠信道丧,口血未干,而兵难已寻者比比皆是,而二国独能守其区区之信,历三百有余岁而不变,不亦甚难得而可贵乎? 宋·方勺·《泊宅编》·卷二
6.
人身狗首,虽然不及人面狮身那样的雄奇,也算另一种上帝杰作,我们不可怀有种族偏见,何况在我们人群中,獐头鼠目而昂首上骧者也比比皆是。 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狗》
7.
以史为鉴,煮豆燃萁的事情比比皆是啊。 当代·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一五章
8.
自后世恶直好佞,以直言贾祸者比比皆是。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9.
古书简奥,文义难明,后人不晓,率臆增益,致失其真,比比皆是。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误增不字例》
10.
朝为师生而暮若途人者,比比皆是。 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
11.
其有在方策者,比比皆是,不可殚引。 宋·富弼·《论辨邪正》
12.
趣召之人,率皆迟回,久而不至,以要君为高致,以共命为常流,可行而固不行,不疾而称有疾,比比皆是,相扇成风。 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李知孝列传》·卷四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