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自守
[bì guān zì shǒu]
点击听闭关自守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连动
基本
闭塞关口,不跟别国往来,也泛指不跟外界交往。
比喻
比喻因循守旧,不接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闭关:闭塞关口,指不跟外界往来。
自:代词,自己,己身,本人。
守:遵守;遵循。
例  句
1. 一旦乘虚号召,闭关自守,据地称尊,岂非使主上进不能战,退无可归?
2.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闭关自守是不可取的,只有开放包容,才能不断进步。
成语故事
在开运元年,晋国的君主亲自率军出征,抵达澶州,并发布命令,任命刘知远为招讨使,与杜威、张彦泽两位将领各自统领自己的部队,准备防御契丹的进攻。当时,刘知远率军从太原出发。契丹派遣伟王率领军队侵犯太原地区。伟王率领五万精兵,在忻州秀容县北面扎营,旌旗遍布原野,马匹牲畜满山遍野。刘知远派人写信给白承福,约他一起合兵防御。这时,郭威向刘知远建言:“请允许我率领精兵三千,明天一定能打败敌人。请您凭借城池观看我如何运用计策劫取敌人的营寨!”刘知远对郭威说:“敌军刚刚到来,士气很旺盛,现在不能与他们交战,您不可轻敌。”郭威说:“他们长途跋涉,风尘仆仆,连夜疾行而来,士兵和马匹都疲惫不堪。如果不趁此机会进攻,等到他们的营寨建好,我军看到他们兵马众多,士气一定会受挫,不敢与敌人交战,那么胜负就难以预料了。不如趁他们疲惫困乏时攻击,定能取胜。”刘知远说:“你说得对!”太阳还没落山,郭威下令让士兵们准备粮食,每人持一支火炬,在忻州秀容县南面埋伏起来;约定在夜晚举火之后,就各自点燃火炬,鼓噪着进攻。这样吩咐之后,郭威脱掉衣服,让士兵在他背上打了三十下,形成伤痕,然后连夜走过秀容县北面的契丹营寨去诈降;被巡逻的士兵抓获,带去见伟王。伟王说:“这人难道是奸细?交给军队斩首!”郭威哭泣着说:“我远道而来投奔大王,想为大王白白地拿下太原,为您报仇;怎么怀疑我是细作,白白地杀了我!”伟王听了,说:“暂且留下他。你是什么人?仔细说说事情的经过!”郭威说:“我是刘招讨帐下的亲兵郭威,因为喝酒犯了罪,被主帅打了三十下,受不了,特地来投奔大王。大王如果不信,可以查验我背上的伤痕,就能知道我说的是实话。”伟王看了郭威背上的杖伤,就不再怀疑他,问:“郭威,你有什么好计策可以拿下太原?”郭威说:“知远军中有一个会使用妖术的人,叫马殷,他能隐身匿形,用茅草变成剑,撒豆成兵。现在马殷已经在大王的军营里了。应该先除掉这个人,那么知远就像失去了左右手,太原就可以轻易地拿下来。我请求大王赐我一把剑,并派帐下的亲兵一人做伴,我有办法可以抓住他。”伟王把一口剑交给郭威,让阿里罕做他的伴当,一同去搜捕。等到二更之后,郭威把阿里罕杀了,并杀了帐前的亲兵,然后举火大喊,整个军营都乱了。那三千伏兵从四面掩杀过来,伟王只身逃脱,俘虏和斩杀敌军一万七千多人。伟王当天就率军逃跑了,郭威大获全胜。他上表奏报朝廷,朝廷任命郭威为节度司参谋兼推官,凡是有军事文件,都一定要让郭威参与商议。八月,晋主派遣刘知远担任行营都统,命令他率领所部兵马与山东的田地(这里可能是地名或者军队的代称)会合,共同抵御契丹。那时刘知远坚守太原,没有前去增援的意思;晋主开始怀疑他,每当有国家大事,都不让刘知远参与商议。刘知远看到自己位高权重,势力逼人,非常忧虑。有一天,他问郭威:“朝廷征兵很急,我们该怎么办?”郭威对刘知远说:“河东有山河的险要,有精兵强马的强大。无事时,百姓勤于农耕,以扩大军储;有事时,百姓熟悉弓矢,以从事军事。这真是称霸称王的资本啊。闭关自守,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闭门不出
闭关自主
闭门自守
反义词
对外开放
远渡重洋
同义异形
词组
闭门自守
闭关自主
出  处
三秦勍敌,闭关自守。
隋·卢思道·《北齐兴亡论》
引  证
1.
无事则民勤于耕稼,以广军储;有事则民习于弓矢,以莅武事。此真霸王之资也。闭关自守,又何忧乎? 元·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
2.
他来了,我们力足以胜的,便杀他个片甲不回;力不能胜的,我们便闭关自守,以劳其师。 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六回
3.
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爆发,数千年来闭关自守的中国,经不住帝国主义炮舰的轰击,终于被迫着大开门户。 近现代·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一章
4.
而且厦大也过于闭关自守,此后还应该与其他大学往还。 现代·鲁迅·《两地书》·之五八
5.
现在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已比过去远为广泛而迅速,没有哪一个民族可以“闭关自守”。 近现代·朱光潜·《谈美书简》·四
6.
快收起你那些蠢话吧!闭关自守,是怯懦的表现,害怕外来事物,是愚昧无知的结果。 当代·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三章
7.
中国地大物博之说,此人认为没有根据。他说那只是清朝的闭关自守,自大与无知所造成的。 现当代·徐迟·《祁连山下》·八
8.
我劝青年同志多读一点外国作品,我们不能闭关自守。 现当代·孙犁·《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