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死犹生
[suī sǐ yóu shēng]
点击听虽死犹生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假设复句
基本
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古义
旧多用作下对上竭诚效忠之辞。
今义
后世多用于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虽:虽然。
死:(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
犹:如同。
生:生存;活(跟“死”相对)。
例  句
这位烈士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他的精神虽死犹生,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成语故事
北魏孝文帝的弟弟元禧,在担任冀州刺史期间政绩显著。然而,在孝文帝去世后,他成为辅政大臣,却沉溺于声色,引起了年轻皇帝元恪的不满。公元501年,元恪开始亲自执政,元禧因此感到恐慌,策划了反叛。一日,当元恪出城时,元禧企图趁机发动叛乱,但由于准备不充分,计划暴露,他匆忙逃离,身边仅有忠诚的随从尹龙虎相随。在逃亡的途中,元禧对尹龙虎说:“你要有和我一起赴死的准备。”尹龙虎坚定地回答:“若能与殿下同生共死,即便身死,也如同活着。”这句话彰显了尹龙虎对元禧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即使面临死亡,他也觉得与元禧共同面对是值得的。最终,两人被捉获,元禧被赐死在家中,而尹龙虎的忠诚和勇气也被后世传颂。随着时间的推移,“虽死犹生”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用来形容那些虽然死去但精神永存、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或事。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同义异形
词组
死日生年
出  处
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登传》
引  证
1.
若与殿下同命,虽死犹生。 北朝北齐·魏收·《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
2.
人人有必死之日,而人人偏有畏死之心,终日侥幸于有生不死,而绝不思夫虽死犹生,以故生则未可知,而死则竟死。 近代·梁启超·《志士箴言》
3.
……他虽死而未死,中国成语所谓“虽死犹生”,他很近似…… 现代·邹韬奋·《萍踪寄语三集》
4.
惟愿陛下崇山海之量,弘济大猷,任贤使能,事从简易,使康哉之歌复兴于今,则臣虽死犹生之日耳。 唐·房玄龄等·《晋书·郗鉴传》
5.
号呼涕零,侧息心断,反风结草,誓报深恩,虽死犹生,岂孤素愿。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赵憬传》
6.
景公虽生犹死,夷齐虽死犹生。人尽可生可死,谁能不死只生?独有素臣一死,顿教万姓难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一一二回
7.
纵然战死,浩气长存,让后世说起来也不丢人,还可给世人树一个宁死不屈的榜样,虽死犹生。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一二章
8.
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 唐·无能子·《无能子·宋玉说》
9.
至曾晢、晏子,身为贤士,名传不朽,其人虽死犹生。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六回
10.
臣识见近浅,才非匡济,谬参列侍,忝齿诤臣,敢不竭诚,以速官谤。倘裨政化,虽死犹生。 唐·李彭年·《论刑法不便第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