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
[lǎo mǎ shí tú]
点击听老马识途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主谓
基本
老马认识路。
比喻
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的人能看清方向,办事熟悉。
今义
后比喻对某事富有经验,能为先导。
老:形年岁大(跟“少、幼”相对)。
马: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
识:知道;了解。
途:道路。
例  句
1. 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他凭借老马识途的智慧,带领公司走向成功。
2. 在遇到新的技术难题时,他老马识途地运用了过去的经验,很快找到了解决方案。
成语故事
齐桓公等人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归途。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老马识途”典故的由来。说到“老马识途”这个典故,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到与它相关的另外几个典故,如:“老马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马识途”等。其实,它们都是“老马识途”这个典故的翻新,因为这些典故都是用来比喻富有经验、知晓是非的人。那么,这个典故与军事又有什么联系呢?这个典故说的是公元前663年,齐国发兵讨伐孤竹国(孤竹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卢龙县南面)。当时,跟齐桓公出征的还有大夫管仲——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足智多谋。齐国军队讨伐孤竹的这场战争,从春季开始,凯旋时已是冬天。由于齐军不熟悉孤竹国的地理,加上风沙、浓雾遮天蔽日,齐军在回师途中迷失了道路。当时指南针还没问世,更谈不上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如此恶劣的气候,使齐军根本无法分辨南北东西。管仲一看,如果这样毫无目标地走下去,等粮草一尽,非得全军覆没不可。于是,他忙下令,将部队集合起来,先扎下营,再想办法。部队集合后,管仲发现齐军进入了一个地势险要的山谷,今天我们管这种地方叫“迷谷”。他先派出几支人马,分头去寻找出路。但是这个地方山高谷深,到处都是悬崖峭壁,派出去的人马绕来绕去,就是找不到出口。齐桓公非常焦急,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管仲想了想,对齐桓公说:“我听老人们讲,动物识路,‘狗记三千’,‘猫记八百’,马也许会有记路的本领,尤其是那些老马。我们可以挑选几匹,解开缰绳,看看这些老马认不认得路。”齐桓公听了觉得有道理,就让管仲试试。管仲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卸去笼头,解开缰绳,放它们自由行走。这几匹老马又饥又渴,获得自由后就没命地向“家”的方向跑。齐国的大军紧紧地跟在这些老马的后面。老马果然识途,齐军终于走出了“迷谷”。“老马识途”这个典故,原意是说老马认得出道路,今天多指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能把事情办好。一个“老”字,包含着经验和智慧。
近反义词
同义异形
词组
出  处
管仲、隰明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引  证
1.
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清·黄景仁·《立秋后二日》诗
2.
念祖以余老马识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 清·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
3.
臣闻老马识途,无终与山戎连界,其马多从漠北而来,可使虎儿斑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宜可得路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一回
4.
我虽然不像你活了三十九年,但在马类里也算是老马了。所谓‘老马识途’,指的就是我。 当代·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三部三章
5.
这条航线,过去我已经往返两趟,虽然算不得老马识途,可也并不感到激动和新鲜了。 当代·刘绍棠·《敬柳亭说书》